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丝路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丝路论坛
别再称东阳古民居为徽派建筑 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疾呼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别再称东阳古民居为徽派建筑 东阳籍古建专家王仲奋疾呼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2019-03-06 09: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 吴旭华


卢宅明清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东阳传统营造技艺的精华。摄影 陈林旭

      近年来,我在很多场合听到东阳传统民居被称为‘徽派建筑’,甚至东阳政府机关的一些工作人员也无意识地宣扬这种说法,这实在令人遗憾!明明是由东阳帮建造的东阳传统民居体系,为何要冠以‘徽派’说法?这明显不科学!”近日,旅居北京的东阳籍古建筑专家、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家王仲奋又致信东阳日报,希望能澄清关于东阳帮和东阳传统民居的一些认知。老人家认真地说:“别再称东阳传统民居为‘徽派建筑’了,也不要称为‘婺派建筑’。事实上,八婺大地以及古徽州现存质量较好的木结构传统民居,基本上是东阳帮工匠建造,利用的正是东阳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确切地说,这些古民居都属于东阳建筑文化!”   


 学术界并不认同“徽派”之说
       王仲奋说,“徽派民居”“徽派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徽人”为开发黄山旅游而炒作的,违背了建筑历史和传统惯例。中国民间营建历史中,建筑、民居只有以地域或民族之名冠名,从未有过以“派”冠名之先例。一直以来,建筑界老前辈都称徽州古民居为“徽州明清住宅”“皖南古村落”,像研究古建筑的老教授、老专家刘致平、王其明、陆元鼎、单德启、孙大章和台湾的李乾朗教授等所出版的《中国居住建筑简史》《中国民居建筑》《中国民居研究》《中国传统民居图说》《众生的居所》等,都以“徽州民居”“徽州古民居”“皖南古村落”称之,而无“徽派民居”一词,更无“中国徽派建筑”之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西递及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协定书上,也明确称为“皖南古村落”。   
      “徽派建筑”经过近40年的媒体炒作,误导了不少不明真相者。特别是江南各省的旅游界,基本上和“徽派”攀了亲、认了祖,东阳一些媒体和官方言论,也硬把具有自己特色的建筑也说成是“徽派建筑”,人云亦云,以讹传讹。其实,徽州的明清住宅并非徽州本土文化,其结构布局装修技艺手法,基本属于东阳建筑文化。明清时期的徽州人“十有九贾”,不擅长建筑。以清水白木雕为装修特色的东阳民居独树一帜,自成体系。现存比较好的徽州古民居主要由徽商请东阳帮工匠建造。   
       除了“徽派”,近期又冒出了“婺派建筑”之说。对此王仲奋指出,“婺派建筑”之说是近十年来有人效仿“徽派”而炒作的,同样违背历史事实和传统惯例以及学术先例。


 儒家文化对东阳民居影响有限
      “东阳包括义乌、浦江、磐安的明清住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作”“属于婺派建筑”“婺派建筑由儒家传人创”“婺派建筑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活化石”……不久前,东阳某些场合出现了这些言论,王仲奋指出: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东阳的明清住宅既然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作,那自然属于‘徽派建筑’。但又说属于‘婺派建筑’,那就等于‘婺派建筑’与‘徽派建筑’是一回事了。最后却又说‘婺派建筑’不同于‘徽派建筑’,显然不能自圆其说。”   
       至于“婺派建筑是中国儒家文化的活化石”,王仲奋认为更缺乏理性依据。他认为,东阳传统民居由江南原始人类的巢居方式发展而来,是河姆渡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河姆渡建筑文化、於越文化与儒道文化的完美结合,是东阳帮的经典之作。   

 

卢宅明清建筑群是东阳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摄影 孙振华
       为此,王仲奋还以儒家文化祖庭山东的民居为例,证明其与东阳传统民居的差异。一是两地建筑规制不同。东阳民居是“一堂两室”制,每室各有独立门户可以出入;山东民居是“一明两暗”制,不论几间房都只有明间一个门出入,两暗就是“一间屋子半间炕”的居室。二是建筑结构不同。东阳农村民居600年前就已是木构架砖瓦楼房,山东农村民居到上世纪50年代还是低矮的平房和土坯草房,只有城镇才有简易的木构架楼房。三是两地工匠的工具及操作工艺不同。东阳木匠在600年前,就用大斧头砍料,并使用“套照”工艺,制作插柱式抬梁和5柱11架的复杂梁架;同时把河姆渡遗址时代的刻木技术发展为木雕工艺,应用于建筑装修,美化了不少江南民居。山东木匠到上世纪50年代,仍用锛子砍料,只能做简单、粗糙的2柱5架的平房梁架,只能用搜弓锯制作简单的花板,不事雕饰(曲阜的孔府、孔庙是官方建筑,非民间建筑;衢州、磐安的孔家祠庙都是本土建筑风格)。    

 

摄影 陈林旭
       另外,东阳土著人是东阳帮的基础。史志记载:“工……土著颇备,攻金之工、攻木之工、攻土之工、攻石攻漆之工,以及操机杼秉裁者……”这说明直至清康熙朝的建筑、织布与裁缝等工匠主要还是土著乡民,其中的建筑工传承、发展了河姆渡建筑文化和刻木技艺。王仲奋指出,唐代东阳的厉、冯、舒、滕四大家族和宋代的葛、乔、厉、马、何五府,与东阳传统建筑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但这8个姓氏的祖籍均非孔孟之乡。所以儒家文化对东阳传统建筑的影响,只能说是仅仅表现在对木雕题材的选取上,对建筑布局、结构、装修、技法、工艺等基本无关。


 东阳土著融合了中原士族移民
       对于坊间“东阳传统民居深受中原士族影响”的说法,王仲奋也给予了反驳:是东阳土著乡民融合了中原士族移民,而不是中原士族移民同化了土著人。   
       他说,中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移民,直接东阳落户的并不多。县志记载1987年统计:东阳共有319个姓氏,直按由中原直奔东阳的只有韦(陕西)、厉(河南)、乔(陕西)、宋(陕西)、张(河北、河南)、单(山东)、金(陕西)、卲(河南)、赵(河南)、贾(河北)、斯(山东)、舒(京兆)、蒋(河南)、滕(河南)等14个姓氏,其余305个都是经周边省、州、府转迁东阳。说明他们迁到东阳仅是举家搬迁落户,多数是为了逃难、避祸,少数是旅游、行商、任职而来。古时,能到几千里外逃难、避祸的只能是官吏贵族和富商豪绅,不可能是庶民百姓。他们带来的是钱财和思想观念,不可能带来建筑工匠和建筑技艺。另外,两地语言没有共同之处。东阳方言中保留着很多於越语音成份,而没有中原、山东的语音成份。这说明外来移民是少数,到东阳后入乡随俗学了东阳方言。东阳有句老话“口音与喝的水有关”,北方人说“喝哪方水,讲哪方话”。就是这个意思。康熙廿年版《东阳县新志》记载当时的东阳土著居住处还有2000余处,分布于全县68个都。这说明当时不论山区平原城镇乡村,各都均有10到50余处土著乡民聚住的村落,而且姓氏、人数都不少。最后,根据河姆渡、近邻浦江义乌和东阳的考古发掘可以佐证:东阳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已近8000年,中原地区只有5000多年,儒家的历史还不到3000年。所以,东阳比儒家祖师爷孔孟老家发展更先进是顺理成章,东阳传统民居相对北方中原民居自成体系也无可质疑。


 以“乒乓双打”精神捍卫东阳建筑文化
       王仲奋说,许多人以徽州民居与东阳民居存在差异,就否认东阳帮对徽州民居的历史贡献。其实,这正是东阳帮工匠根据主人的身份爱好、特殊要求、地域风俗习惯、经济实力、地基及建材条件的不同而灵活处置的实例。东阳本土的建筑同样存在差异,像《东阳祠堂》一书列举了94个祠堂实例,没有一模一样的。不同师傅建造的可能有差异,同一师傅建造的也可能有差异。这叫大同小异,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处理。建筑时期不同也会造就差异。徽州古村落主要是明中期至清中后期的建筑,基本没有清末民初时期的建筑,因为此时徽商开始衰落,无力营造;加之时局不稳,东阳人去徽州做工者锐减。而在东阳本土此时期是高手云集,涌现了许多高水平的精品之作。此时又是东阳木雕由传统的“雕花体”向创新的“画工体”转型发展时期,木雕风格呈现较大差异。徽州建筑则基本没有此期作品。一些人不了解这段历史,信口开河说“徽州木雕早于东阳木雕”,误导不明真相者。

摄影 孙振华
     “许多人质疑,东阳帮有这么大的力量建造1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老房子吗?我的回答是能!”王仲奋说,人数以八九万计的东阳帮在这片地域干了近900年,他们遵循的不是现代8小时工作制,今人无法估量其工作效率。另外,东阳帮不仅建了徽州等地现存较好的古建筑(不包括次要的劣等住宅),而且传输了东阳传统营造技艺,不能抹杀其历史功绩。

摄影 孙振华
“希望东阳人都能学习乒乓球双打运动员那种同心协力、步调一致的精神(他们为捡一个小球,每次都是两人同去同回),共同珍爱、捍卫、传承、弘扬东阳帮和东阳民居的悠久历史荣誉,保护好这两个历时900年的老字号,千万不要分割、削弱她。”王仲奋疾呼,东阳人在语言文字中应该尽力避免“徽派”“婺派”等词;尽可能不在互联网上传递、转发带有此类误导性的信息。同时,东阳人应该大讲东阳帮和东阳民居的悠久历史、团体荣誉,如“紫微拱照的来历”“13间头的来历”“金字马头(马头墙)的来历”“鱼头、木鱼梁的来历”以及名家工匠等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都是对东阳人的公益心、东阳帮的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的赞赏,应该代代传诵,万世流芳!

【作者: 】  【发表时间:2019/3/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