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详细内容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使1.1亿人直接受益

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梦

——写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即将通水之际

本报记者 赵永平

2014年12月10日04:4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解渴北方的“输水线”——

  重组中国水资源格局,东中线年调水183亿立方米,1.1亿人直接受益

  打开中国水资源分布图,这样的不等式让人纠结: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量占到全国的80%以上;而黄淮海流域,人口、经济总量占到全国的35%,水资源量仅占7.2%。

  干旱!缺水!北方大地遍布对水的期盼。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

  从设想到现实竟如此艰难。仅规划论证就整整用了50年!原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局局长张国良回忆,当时主要争论焦点是,从哪调水?调多少水?走什么路线?27位院士、6000人次专家,开了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方案进行比选。终于在2002年,中央审议通过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

  一次次头脑碰撞、观点交锋,让论证更充分、决策更科学,一个个难题也渐渐清晰:

  从哪调水?长江年均径流约9600亿立方米,约94%的水白白流入大海,从长江调水缓解北方缺水,是可能的。

  调多少水?南水北调规划最终调水448亿立方米,相当于一条黄河的水量!

  走什么路线?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中华水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及缺水形势,先期实施东线、中线一期工程。

  会不会影响生态?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仅占长江水量的1.5%,通过合理调度,对长江生态基本无影响。

  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时10多年建设,东中线一期工程全线建成。

  一条调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线!

  今夏大旱,河南平顶山唯一“水缸”白龟山水库见底,盼水、找水,这座百万人的城市供水告急!关键时刻,正在充水试验的南水北调中线应急调水,丹江水400里驰援,解了平顶山市的燃眉之急。

  同样大旱,苏鲁交界的南四湖湖底干裂,生态濒临危机。南水北调东线调水解渴,全线泵站开足马力,长江水飞奔800里,终于让久旱的南四湖再现生机。

  “随着工程通水运行,南水北调将逐步发挥出最大效益。”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主任鄂竟平说,按照规划,东中线一期工程年调水183亿立方米,可为253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使1.1亿人直接受益。中线,将使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到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东线,将给沿线城市增加供水22亿立方米,增加灌溉面积3000多万亩。

  南水北调,这一解渴北方的“输水线”,在中国水资源版图上刻下新的印记。

  攻坚克难的“科技线”——

  没有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110项专利、一项项新纪录托起水利丰碑

  作为世界最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的许多难题也都是世界级的。没有经验可循,没有参照对比,为了“世界一流工程”目标,建设者们向一个个难关发起挑战。

  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是第一道难关。中线水源公司总工程师张小厅说,难就难在老坝上加新坝,新老混凝土必须合二为一、滴水不漏,这在国内属于首次,也是世界性难题。

  浇筑混凝土,一个关键指标是温度控制。为生产这种7℃的混凝土,建设者夏天请它“喝凉茶”,加冰水降温,冬天给它“穿外衣”,采取措施保温。在坝体还埋进900多支仪器,日夜监测大坝的温度、应力等变化。

  5年坚持一个温度,这个温度决定了大坝强度。11月10日,丹江口水库水位创历史新高,加密监测显示,大坝滴水不漏,经受住了蓄水考验。

  称为中线“咽喉”的穿黄工程,挑战的难题前所未有。“在黄河下面35米深处,挖两条三层楼高的隧洞,可以说,每一步都要创新,到处是拦路虎。”南水北调中线局副总工程师程德虎讲述。

  说难度,盾构机换刀可见一斑。从国外量身定做的盾构机,开挖不久刀片崩了。找国外公司却开出了“天价”,怎么办?只能自己攻关。为抵消35米水压,修复区内要充满高压空气,“在里面呼吸都困难,干半小时就感觉筋疲力尽,而一把滚刀重300斤,五六个小时才能挖出来。”检修工武进说。关键时刻冲得上,3个月时间,检修人员更换刀具148把。

  说精度,3公里长的穿黄隧洞,测量误差要在50毫米内;3450米的直隧道,只允许有千分之一的倾斜度,肉眼不可能察觉。平常一个项目,GPS定位设备最多用三四台,在这个项目上,增加了一倍。为了精度,建设者们付出了超常努力。

  勇担当、敢超越,正是这种精神,让一个穿黄工程攻克7项国内外技术难题,创造了史上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工程。

  在南阳段,南水北调遇到的是世界公认的“工程癌症”——膨胀土。“这种土遇水膨胀、稀黏,无水则收缩、干散,在上面根本没法修渠。”膨胀土试验段项目经理朱建军说。

  头三年,他们挖了13个大坑,一直和这种土较劲。“你能想象吗?3年,我们没干别的,天天就在坑里玩土,尝试不同方式填土、泡水、提取数据。”他说,中线有400多公里是膨胀土,如果试验不成功,就只能挖土来筑堤,那得用多少土?

  执着攻坚,终于迸发智慧火花:在膨胀土中掺入3%到5%的水泥,改造后的混合土既牢固又经济。

  类似的攻坚克难,在南水北调建设中数不胜数。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共取得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等63项成果,申请国内专利110项,创下一项项新纪录:世界第一大输水渡槽,第一次大直径水下盾构,第一次大直径PCCP管道……这些第一,展示出南水北调的自主创新能力,展示出世纪工程的“中国智慧”。

  没有创新,就没有南水北调!近十万建设者用心血和智慧,托起了这条“科技长渠”,筑起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一座丰碑。

  环保先行的“生态线”——

  水质安全是调水底线,壮士断腕,水源区关停1000多家污染企业,打造治污环保样本

  千里调水,水质是焦点。

  鄂竟平说,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之初,就明确提出“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确保水质安全,这是一条调水底线。

  治污攻坚,是各部门各地方的联合行动。

  规划顶层设计。为确保中线源头水质,国务院实施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两个五年规划,累计安排190亿元,将水源区43个县全部纳入规划,使污水处理厂实现全覆盖。同时,国务院六部门建立起协调机制,将源头水质列入地方考核。

  制度先行先试。从2008年起,中央财政将水源区各县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范围,累计下达资金147亿元,开创了重点地区生态补偿的先河。

  水质达标,考验着各地壮士断腕的决心。

  湖北丹江口市,地处核心水源区,关停“五小”企业100多家,关闭污染源120处,砍掉有污染的大小项目120多个。丹江口人形成共识:“生态立市”,所有新上项目,一律先过环保关。

  河南淅川县,渠首所在地,10年关停污染企业350家,否决大型项目40多个,取缔4万余箱网箱养殖。“保护水质,该舍的一定要舍弃。”县委书记马良泉的信心坚决。

  46岁的淅川农民闫朝建网箱养鱼已经8年,年收入近30万元。“靠水吃水,突然不让养了,真是想不通。”尽管不情愿,但老闫还是舍小家为大家,卖掉所有的鱼,上交了26个网箱。靠政策扶持,转产转业。

  初步统计,中线水源区河南、湖北、陕西各地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000多家。

  不仅是源头,沿线各地严格环保先行。河南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刘正才说,在总干渠两侧3000平方公里的水源保护区,仅2013年,全省就有200多家企业被拒之门外。

  不仅在中线,东线的江苏重拳减排,“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沿线化工企业800多家。山东在全国率先实施严于国标的地方性标准,取消行业污染排放特权。

  一时的“忍痛割爱”换来绿水青山,更带来生态文明理念。“水都”丹江口市借水发展,正从传统高耗能产业向旅游、生物等新型产业加快转型,实现“量增”到“质变”。“从长远看,绿色发展后劲更足,更加可持续。”决策者们认识到。

  最新监测显示,中线源头水质连续7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主要入库支流水质基本符合水功能区要求。东线干线排污口全部关闭,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10多年攻坚,南水北调工程成了治污环保的样本,为重点工程践行生态文明提供了借鉴。

  节水优先的“发展线”——

  再不能与生态争水、与子孙争水,以水定发展,加快用水方式转变

  北方人终于盼来生命之水。按照规划,中线一期工程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37.7亿立方米,河北34.7亿立方米,北京12.4亿立方米,天津10.2亿立方米。

  今后北方是否“不差水”?宝贵的“南水”怎么用?

  “先节水后调水”,今年年初出台的《南水北调工程供水管理条例》,明确提出节水优先是受水区的用水前提,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地下水超采治理等,一系列高效用水措施在制度层面有序推进。

  再不能与生态争水、与子孙争水了!节水,正成为沿线各地共识。

  北京向机制要水,水龙头越拧越紧。今年5月实施阶梯水价,对洗车、洗浴等高耗水行业,水价调整到每方160元。“不节水,调多少水都不够用。”尽管北京再生水利用率达到75%,但今后还要进一步节水,采取“以水定地”,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区退出高耗水作物,逐步关停地下水井。

  天津精打细算水账,把水细分为5种: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再生水和淡化海水,11次调整水价,实现了差别定价、优水优用。节水倒逼结构调整,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到31%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81%。市水务局水资源处处长闫学军说,即便来了“南水”还要节水,到2015年,非常规水利用率要达到30%。

  农业大省河南,南水北调水将占城市供水的一半以上。“确保城市用水,返还挤占的农业用水,这意味着1600万亩旱地小麦,今后产量更有保障。”刘正才说。据测算,到2030年全省缺水49.7亿立方米,根本出路还是农业节水,由“第一用水大户”向“第一节水大户”转变。

  饱受地下水漏斗区困扰的河北衡水,深感水的不易,“水权就是发展权。”市水务局负责人说,有了地表水,才能严控地下水,高效用好调来的3亿方长江水,衡水有望4年摆脱地下水超采窘境。在河北,明确压采时间表,到2017年地下水超采量减少38亿立方米以上,压采率达到74%。

  以水定发展,南水北调“调”来节水优先的“发展线”——

  经济效益:通过增加供水,每年将新增工农业产值近1000亿元;建立合理水价机制,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生态效益:通过优化配置,北方每年减少超采地下水36亿立方米,逐步返还挤占的生态水和农业用水,改善恢复不堪重负的水生态环境。

  社会效益:700万人将彻底告别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消除丹江口下游70万人洪水威胁。

  4000多个日日夜夜建设,南水北调交出了一份满意“答卷”。盛世兴水,这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调水工程,成为中华大地的时代标尺!

 

  短评

  调水不能忘记节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在即,北方人就要喝上长江水了。“南北共饮一江水”,几代中国人的调水梦将成为现实。

  借南方之水,解北方之渴,南水北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北方缺水的严峻形势,又要考虑对调水区的影响;既要考虑工程技术可行,又要考虑百姓承受能力,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方方面面。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国情水情,经过50年充分论证,决定实施南水北调这一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充分体现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过程。

  南水北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民生工程。南水北调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始终把节水、治污放在首位。从水源区到沿线各地坚决关停污染企业,“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要保生态”,在治污理念、机制等方面作出了有益尝试,为国家重点工程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借鉴。

  南水北调是建设者和移民无私奉献的伟大工程。数十万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灌一壶丹江水,掬一把祖坟土,毅然离别家园;近十万建设者矢志创新,攻克一个个世界级工程难题,用心血、汗水建起这座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

  长江水来之不易,调水更不能忘记节水。如果以为“南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今后就大手大脚用水,那调再多的水也不够用。饮水思源,必须把节水放在首位,量水而行调结构,促进高效节水;建立合理水价机制,管住无序用水;严控地下水超采,恢复改善生态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南水北调发挥出应有的综合效益。

  节水没有完成时。请大家从我做起,用好每一滴水,珍惜每一滴水!

  《 人民日报 》( 2014年12月10日 10 版)


【作者: 】  【发表时间:2014/12/10】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