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是陝西省的東大門,是陝西省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橋頭堡。為了提高城市品位,建設一個宜居、宜業、宜商的生態魅力之城,近年來,該市緊扣“一城三創”,圍繞“華夏之根、文史之源、民俗之都、宜居之城”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秦東大地園林化、關中水鄉的構建中,快速朝著關中最適宜人居的綠色文明城市蛻變。
綜治千日 渭河煥發新魅力
渭河是渭南最大的水系,渭河興則渭南興。2011年,渭河綜合治理全面啟動。在各級各部門及3000多名建設者一千多個日日夜夜的艱苦努力下,渭河“洪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美景躍然現身:寬闊平整的堤頂道路、美麗如畫的渭河生態園、蔥鬱茂盛的景觀林帶,碧波蕩漾的蓄滯洪區、鷗鷺成群的南山支流入渭口……
如今,一處處近水親水景點的陸續建成,一幅幅美麗水鄉畫卷悄然展現。渭河城區段南北兩岸的大堤青天綠水、鳥語花香,已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160公里寬闊、厚實的新建大堤,也讓老百姓的生活生產高枕無憂。
據悉,“十二五”期間,渭南將以中心城市為重點,突出生態、自然、綠色、便民、人文等特色,建成堤防沿線“四季常綠、三季有花、層次豐富、一望無際”的渭河特色風光帶。其中,城區段河灘景觀以城市風情體驗和歷史人文、生態農業、治水文化展示為主題,建設一批水面景觀和油菜、蓮藕、油葵、格桑花等生態景觀;二華夾槽地區建設羅敷河、柳葉河、長澗河等蓄滯洪區水面景觀,全市將形成水面濕地2.6萬公頃。
重拳出擊 針對“汙染”零容忍
一直以來,渭南市委、市政府把環境看成發展的重中之重,對“汙染”零容忍。去年,該市強行取締了土法石灰窯這個影響蒲城、富平兩縣環境質量的一大“毒瘤”;同時,在全市範圍內淘汰“黃標車”,拆除了城區範圍內的燃煤鍋爐,使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得到大大的改善。
今年,渭南更是加大了環境改善保護力度,大力“治汙降霾·保衛藍天”。當中,建立縣、鎮(街道)、村(社區)大氣汙染防治“三級網絡”,中心城區和各縣市區均實行“黃標車”、“無標車”交通禁、限行措施;完成蒲電、秦電、堯柏水泥蒲城分公司、富平水泥廠、渭化等火電、水泥行業大氣汙染節能減排改造;關停淘汰多家技術落後和排汙量大的企業生產線和鍋爐設施,關閉秦嶺開山采石,重點整治了煙花爆竹等汙染行業。此外,還以礦山生態恢複為突破,進行了生態保護重點區域治理工作。
如今,走進渭南,老舊的鍋爐煙囪不見了、河邊的黑水沒有了、路邊的垃圾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光亮如新的高樓大廈、隨波蕩漾的潺潺流水、幹淨整潔的美麗鄉村……
處處造綠 “綠色圍城”現渭南
為了將渭南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商的魅力之城,彰顯“大綠、大水、大空間”城市特色,2012年起,渭南在一切能夠綠化的城鄉土地上,因地制宜地植樹造林、栽花種草,綠化荒山荒地……
近年來,渭南市共新增綠地193.6萬畝,園林化呈現出布局合理、重點突出、規模較大、亮點紛呈、成效顯著的特點。當中,實施渭河近堤綠化、渭河景觀建設、黃河晉陝峽穀綠化、洛河防護林帶示範段工程,營造景觀林8.81萬畝,在黃渭洛三河沿岸積極構築“河岸相依,綠水交融,人水和諧”的綠色生態濱水長廊。先後建成蒲城鹵陽湖、大荔朝邑、合陽徐水河、韓城澽水河、白水林皋湖、富平溫泉河、渭南沋河等濕地型生態公園,累計恢複退化濕地10萬餘畝,人工恢複濕地植被8萬畝,生態補水1.6萬畝。
此外,渭南還大力發展民生林業,以創建產業園、科技園、示範基地的形式,在南北台塬栽植核桃、紅棗、花椒、柿子等52.56萬畝,全市成型幹雜果經濟林總面積261.75萬畝,初步形成了南北台塬兩條干雜果經濟林帶。富平、大荔、韓城、臨渭先後被國家林業局和全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柿鄉”、“中國棗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核桃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