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有偿删贴、网络敲诈横行 专家探讨司法解决之道

2015年01月19日 10:47:16来源: 人民网

 

 

资料图片

    最近,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及该公司的三名高管因涉嫌“非法经营罪”受审。检方指控,他们向企业提供“有偿删帖”服务,并收取费用。法学、互联网界专家表示,网络公关行贿受贿行为、部分网站的“新闻敲诈”“有偿删发稿件”行为严重扰乱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伤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应予以惩戒。

    11家网站编辑因受贿落网

    北京口碑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三名高管在受审时供述,他们主要是通过具有相应资源的中介公司或个人联系网站编辑删除网帖,这种方式往往会产生删帖费用,具有媒介资源的这些中介公司和个人甚至建有专门的QQ群,用于联系有偿删帖和有偿发布信息服务,至于付费方式则往往是转入上述人员的个人支付宝账户。据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介绍,2014年以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等单位办理了一批涉及互联网行业的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受贿案件,共计9件11人,涉案人员多为网站青年业务骨干,大多具有学历高,受贿数额大、犯罪时间长、受贿次数多等特点。北京市朝阳检察院检察官金鸿浩告诉记者,在办案中,他发现各种删贴的供需信息在某危机公关QQ群中,犹如一个“农贸市场”般叫卖。“某某网删一条1000元,需要的请联系QQ” “急需删除某某网站信息一条,2000元”……诸如此类。在这些群里,不仅能找到删除网络信息的“需求方”,也能找到下家—-能够删除信息的“供应商”。在这里,同样存在竞争与盘剥,例如,某网站编辑为删除一个新闻“开价”1000元,与他直接联系的“中介”向上一层中介要价1500元;第二层中介则可能向第三层中介报价2000元。这样,每一层中介都能从中盘剥得到一定的“手续费”,最后埋单的公司可能支付5000元。

    网站工作人员手中的“编辑权”,是支撑起这个非法产业的“关键点”。每个网站一般都有一套后台管理系统,每个网站工作人员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帐号,对应该网站的相应管理权限,从涉案的网络编辑看,一般都具有对特定频道较高的管理权限。还有一些网站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则拥有更高的网络管理权限。

    公关公司和一些“公关人”则扮演了“权力掮客”的角色。金检察官介绍,在某网络公关公司工作的涉案人员甚至放出“豪言”:我们可以让网民只看到我们希望他们看到的信息。

    办案人员向记者介绍,一般而言,各大网站对于在本网站的删帖和发帖均有明确的规章制度。由当事人通过正当途径提出删帖要求,网站收到后由相关领导进行审批,并交由负责删帖的工作人员实施删除操作。但部分网站工作人员,并未经上述正常审批程序,即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帮助他人将相关网页删除,“收钱发帖、删帖”的情况大量存在。

    涉案的网络编辑与技术管理人员也知道自己的行为触犯公司规定,甚至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因此有的受贿人让行贿人将钱款打入自己朋友的银行账户,有的行受贿双方还以淘宝上进行“商品买卖”做掩护,以及直接向受贿人邮寄储蓄卡等方式进行掩饰。但这些行为,最终都难以逃脱法律的制裁。

    “21世纪网涉新闻敲诈”登上人民日报年终特别报道

    与“网络有偿删帖”一样,“网络新闻敲诈”也是媒体关注的热点。

    2014年12月23日人民日报整版刊登了的“年终特别报道”。“21世纪网涉嫌新闻敲诈”事件登上了该特别报道版面。9月3日晚,上海市公安局通报21世纪网负责人及其他相关人员共8人,因涉嫌新闻敲诈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该案涉及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区市的数十家企业,而国内部分财经媒体由财经公关扮演媒体与企业之间的黑金掮客,通过负面新闻逼迫企业支付“合作”费用或收取企业“保护费”换取“有偿沉默”等现象的曝光,更是揭开了该领域犯罪链条日渐产业化的行业黑幕。

资料图片

    21世纪总编沈颢被捕后承认新闻敲诈,他反省道:“我的工作职责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不仅是一个媒体人,同时也是一个媒体的经营管理者。在现实操作层面,我确实违背了在新闻操守层面的基本观念……无论是21世纪的悲剧,还是我个人的悲剧,我希望能让有类似现象的媒体同行警醒,坚持积极向上的新闻价值观。”

    对此事件,不少网友留言表示了对新闻敲诈的愤慨。湖北省咸宁市网友“独家记忆”留言称,21世纪报系沈颢已经承认自已带整个报系媒体搞新闻敲诈,这是国内媒体和记者行业的堕落和悲哀。必须以此事为契机大力整顿媒体行业! 山东省济南市网友“始雪”表示,此事件表明其主事者的新闻良知已全面失守。没有了良知,手上的媒体就成为搞钱的工具,成为犯罪的利器。强烈谴责如此作为!

    对此事件,人民日报记者点评称,“个别媒体的经营困境不能成为默许违法犯罪的借口,滥用话语权力牟取私利更不能成为‘公开的秘密’。用客观报道、价值中立来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是媒体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行业风气的败坏无异于杀鸡取卵,而为此埋单的则是公众的利益、媒体的公信力乃至整个市场的未来。”

    司法建议:加强管理根治互联网权力寻租乱象

    2014年年底,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向部分网站单位发送《检察建议书》,建议书中明确指出,互联网属于新兴的产业,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不少新的问题,需要宣传部门、司法部门、行政部门等协同治理,共同努力,从而根治当前互联网权力寻租乱象。当务之急是建议涉案网站与公关公司在如下三方面进行整改:

    第一、加强网络发帖、删帖的备案与审批制度。对互联网权力形成制度藩篱,从机制与流程上压缩权力寻租者的生产空间。网站的发删帖权限应该明确,一方面,应当建立高效快捷的发帖审批机制,避免一名网络编辑直接可以发帖的寻租可能,网编排好版后应有主编或相应责编审核后通发;另一方面,应当建立严格规范的删帖管理,一般网站具有删帖权限的个人应当局限在中高层管理人员,有条件的网站可以设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审核删帖。

    第二、加强纪检监督,做好网络新闻工作者的警示教育。应从员工入职开始,加强法制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大型网站应当设置专门部门或指定专人对网站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倡导网络编辑高尚的职业道德教育。网络发帖、删帖的所有行为记录应当备案,网站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人对备案记录进行抽检,对可疑行为进行调查,必要时向政法机关报案。

    第三、加强网络公关领域有偿删帖、发帖的整治力度。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规定不允许在网络上提供有偿删帖服务,各新闻单位、网站、公关公司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政法机关、宣传机关、行政机关需要联合整顿行业纪律,打击不正之风,进而推进互联网的良性发展。

    专家:有偿新闻、卖版面丑闻应通过立法提高监管力度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曾润喜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有偿新闻、卖版面、收封口费的丑闻时有发生,新闻界面临着艰难自律的难题。归根到底仍是一句老话:“有权力的地方,如果缺乏有效的监督,就会导致腐败,在绝对权力和空白监督的极端情况下,就会导致绝对腐败”。因此一是要尽快制订涵盖网络新闻在内的新闻传播法;二是网络新闻领域要尽快形成共同体,推进行业自律;三是要加大新闻事后审查力度。

    国家行政学院副研究员何哲博士则认为,网络公关行为严重扰乱了企业的经营活动,伤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逃避政府监管,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有效治理。但是,并不能完全否定网络公关产业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其存在有其现实需要,体现了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公众形象,和互联网在促进市场秩序方面的强大监督和约束力量。当务之急,是要通过立法立规,结合互联网治理的大背景,加大对公关企业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这也是未来治理网络公关市场的思路。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洪道德认为,2014年以来,用法律手段打击“有偿删帖”“网络公关公司”以及“新闻敲诈”的案例屡屡见诸报端。这些案例对打击“有偿删发帖”及“网络新闻敲诈”起到很好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立法,打击此类犯罪活动。

    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金鸿浩认为,网络新媒体不仅仅是新闻产业的衍生与发展,更是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舆论场域和公共空间,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各类思潮的集散地与放大器。在市场化的冲击下,个别网络编辑法律意识淡薄,职业操守缺乏,将自身的编辑权作为“生财之道”进行权力寻租,这不仅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基本职业道德,触犯了国家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侵害,对供职网站公信力的削弱,对网络信息真实性和虚拟社会秩序的冲击。事关新闻行业发展,事关人民群众权力、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维护网络秩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法机关、行政机关、新闻媒体需要形成合力,联合出击,发现一起处置一起,斩断网络新闻潜规则的这朵“恶毒之花”,为网络新闻秩序正本清源,为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人民网记者 李婧)

【作者: 】  【发表时间:2015/1/1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