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阴老腔
本网讯 近年来,华阴市始终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指导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科学规划”的原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传承人为核心,建立起科学有效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积极组织申报,在申报中传承,在弘扬中发展,全市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目前,华阴市共有非遗项目10类35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华阴老腔、华阴迷胡),传承人2人;省级项目6项(司家秋千会、劈山救母神话传说、华阴素鼓、华山拳(剑)、西王红社火、华山古庙会),传承人3人;渭南市及项目2项(陈氏皮影雕刻技艺、天芯子),传承人21人;华阴市级项目10项(华山细狗撵兔、华阴龙灯、夫北扑蝶、华阳糍粑、华阳豆腐、华阴油轮、华山瓦砚、华山戏法、桥营木偶戏、华山陈抟丹道养生学),传承人23人。
为加强非遗传承保护工作,2012年华阴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实施文化引领建设文化强市的意见》,逐步建立激励、补助机制;2013年华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组织机构,制定了非遗保护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和非遗代表作申报评定办法,组建并完善了非遗评审委员会,统一协调解决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工作中,该市一是加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管理,在充分发挥其传承作用的基础上,经常性组织召开民间老艺人和传承人座谈会,使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切磋技艺,提高传承水平,并发放一定生活补贴;同时发掘优秀年轻传承者,使濒临失传的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二是以培训活动为抓手,打牢非遗传承人才基础。组织举办老腔传承培训班,先后有50余名学员系统学习了月琴、板胡、签手、后槽等专业技能操作及音乐理论知识;举办全市迷胡大赛,以村为单位层层选拔,先后有近千人参与演唱;开展青少年非遗普及教育,在各中小学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先后组织举办“非遗进校园”、“非遗进课堂”等系列活动,使广大师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三是积极组织对外文化交流,提高华阴非遗文化影响力。华阴老腔先后参加央视《直通春晚》、《中共中央春节团拜会》演出,华阴迷胡参加了陕西传统文化晋京展演,司家秋千代表陕西荣获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奖,西关“天芯子”代表陕西荣获中国首届社火节金奖,大大提高了华阴非遗的知名度。
今后,华阴市将努力提高各项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现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对濒危项目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方式,强化对非遗项目的宣传展示力度,努力使全市优秀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杨雷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