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秦岭之殇!游客饮用水游泳 农家乐垃圾排河道

秦岭之殇!游客饮用水源中游泳 农家乐垃圾排河道

2015年08月10日07:36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

\

\

\

  炎炎夏日,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秦岭游玩,带给这座大山的,不只是一派热闹景象,更多的还有污染和安全问题。

  旨在保护秦岭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然而,实施至今,保护责任不够明晰、保护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等问题,暴露出这一条例仍有待细化。

  炎炎夏日,秦岭自然成了西安人的最佳避暑之地。然而,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秦岭游玩,带给这座大山的,不止是一派热闹气象,更多的还有污染和安全问题。秦岭的白色污染问题,早已让很多人担忧。8月3日,突如其来的暴雨引发的山洪将9名游客冲走,再次警醒世人,这座大山不但可爱,有时也可怕。

  旨在保护秦岭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3年10月1日起实施。然而,实施至今,保护责任不够明晰、保护规划体系还不健全等问题,暴露出这一条例仍有待细化,以便治愈秦岭之殇。

  8月3日一大早,西安市长安区潏河管理站四五十人全站出动,赶赴小峪河捡垃圾,每人一把长钳子,手提编织袋,三人一组,耐心细致地捡河道里的垃圾。“这种破坏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满河道、满河堤都是各种各样的垃圾,有些已经发霉变臭……”李姓工作人员说。

  暑期高温炙烤中,前往秦岭纳凉休闲,成了很多西安市民的选择。呼朋唤友,举家一起,老人老婆孩子,水果、烧烤、帐篷、吃喝一应俱全,美美地在秦岭山里呆一天,避暑,很是惬意。

  但这么多人进山,带给秦岭的除了人气,还有污染。“每天上千人赶往小峪,进山进河道”,上述工作人员说,他们四五十人全部出动下河劝阻游客,“却只能望人兴叹,四五十人分散在上千人群里根本找不到,那种场面不知道怎么去工作。”

  谁知那天17时15分许,一场突如其来的降雨,将正在小峪一家农家乐就餐的9人冲走。

  “饮用水源 禁止游玩”标语形同虚设

  2015年8月2日,太阳毒辣辣地炙烤着大地。11时30分,城区与长安交界的西安民用航天基地气温达到37℃;12时,万里晴空,华商报记者携带的温度计显示,气温已达40℃。

  12时30分,华商报记者的车辆到达秦岭山脚下的环山路和子午大道交叉口,此处距离石砭峪约3公里,室外温度37℃。打开车窗,稍显凉爽。

  下午1时许,华商报记者来到石砭峪水库附近,此时室外温度降至36℃。下午4时许,小峪温度更低凉爽宜人,温度34℃。

  刚进峪口的浅山区域,河道里全是游泳的市民。华商报记者粗略统计,大约宽20米、长40米的河道,戏水的人数达180人;深水区域约20平方米的水面,游泳人数多达20多人。

  游泳者中也有学生,此种状况令人担忧。华商报记者探访过程中,看到水务巡查车过来,但并没有驱赶河道中游泳的人群。

  尽管,河岸石壁上明显清楚地写着“不允许进入河道玩耍”、“禁止入库、下河、游泳、钓鱼、放生、游玩”等,即使有“饮用水源、禁止游玩”等提醒警示字样,但河道里依然是密密麻麻的人群。

  距离石砭峪水库北门口约五六米处,远远就能闻到一股臭味,走近一看,原来是生活垃圾倾倒在河道里,而其跟前,就是“饮用水源”的警示牌。

  据悉,该水库是西安市城市饮用水源地,是黑河引水系统的事故备用水源,1990年8月向西安供水,总库容量2890万吨,日向西安供水量40万吨。1996年6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公布了该水库为水源保护区。

  河床乱建停车场 河道垃圾连成片

  华商报记者探访石砭峪水库期间,发现在水库大坝下游河道中建有“停车场”,只要停车缴费10元,市民便可进入河道戏水。河中开挖的蓄水区域,还有小船游玩,每次20元。

  “河道资源是国家的,你凭什么在此收费,不交10元停车费就不能下河游玩……”一名女士带着孩子生气地说,她左手提着西瓜,右手拽着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屁股撅着不走,非要下去玩水,汗珠子从脸上滚落。

  收费员解释说:“地是我们租来的,经过简单平整临时作为停车场,河道简单蓄水可以供游客游玩,蓄水也是经过批准同意的”。

  华商报记者看到,此处的停车场长约30米,宽约10米,已经停放了30多辆车,“我们负责看管你的爱车,也负责捡拾游客扔下的垃圾,要停车赶快来,来晚了就没车位了”。

  石砭峪如此景象,那么其他峪口情况如何呢?华商报记者又转头去小峪一探究竟。

  小峪河里游人如织,满满地像插在河道中一样,叫喊声、追逐嬉闹声不绝于耳,各种摊贩占据了道路两边,进山道路几乎被堵死。

  下车后,华商报记者看到,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满地飞,垃圾满眼皆是。登上绿化带外高处空地,华商报记者本想拍几张照片,谁知空地上也被垃圾堆满了,臭气熏天,不远处可见有人随便大小便,也不分男女,随时随地解决。

  小峪水库的人群也不亚于小峪河,水库的水浑浊泛着黄色,但前来游泳的人显然不顾及这些,来了就要下水。警示标语“禁止下河游泳”就竖立在河边,但对游客根本没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垃圾被肆意乱扔在河道、公路上,然而,华商报记者在几公里进山路上并没有看到一处垃圾箱。谈到垃圾,前来旅游的市民王先生说:“我们也不想乱扔垃圾的,但带来吃的喝的用完后就要扔呀,可是没垃圾箱,怎么办,那只好就地扔掉,我们也知道这样做对环境有污染,胡乱扔垃圾也是出于下策”。

  农家乐垃圾直排河道 多数游客垃圾留河道

  进入小峪河村的道路越来越窄,一边是深深的河道、一边是悬崖峭壁,进山出山的车辆艰难避让,时不时会出现司机大喊:“慢慢慢,过不去,碰上了”。

  华商报记者进入小峪后就看到3起简单摩擦小事故,五公里的山路竟然走了一个多小时。当日下午4时,车辆安全到达小峪河村。此处气温低至35℃,凉快多了。

  小峪河村有6个村民小组,400多人。游人进山避暑,也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的发展。“我们开农家乐住宿已经七八年了,暑期每天接待游客百八十人,可以容纳20多人住宿,每晚每人20元,饭菜经济可口”,一农户老板娘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就有这点资源么”。

  提起游客乱扔垃圾,她也很无奈,有少部分人会主动把垃圾带离河道,但绝大部分会把垃圾留在河道。她每天下午都会下门口的河道里捡拾垃圾,毕竟河流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资源。

  那农家乐的生活垃圾如何处置呢?“我们祖祖辈辈都在此生活,就那样处理着,也有不自觉的村民会直接倾倒河道的”,此话题,老板娘不愿多说。

  离她家不远处,华商报记者看到了生活垃圾直接倒入河道的行为,至于是谁家倒的,游客不知,村民更不愿意说。

  华商报记者仔细观察了在河道里的10组游客,共32人,只有1组游客3人把垃圾用塑料袋带上河岸,其余9组29人直接把垃圾留在河道。

  对上千人进河道管理者“望人兴叹”

  河道、河床垃圾触目惊心,白色污染严重,而浅山城区河道垃圾如何呢?8月6日,华商报记者跟随河道管理人员前往滈河、潏河实地探访。

  在滈河西安市长安区王曲街办贾里村段,村里的污水直排滈河,白色垃圾随河水漂流至下游,塑料袋被挂在河床草叶上,白花花一片。

  贾里村桥头南侧有20多个水泥柱子十分醒目,据工作人员介绍,单个石柱子长3米、宽1米、高1米,重约3吨,竖深埋在土里,主要是阻挡乱倒垃圾的车辆,原来是圆柱形柱子,根本经不起碾砸,铲车直接把圆柱撞断后,垃圾车直接开进河道。

  顺着泥泞的河堤,踩着垃圾车留下的车痕,华商报记者登上了由建筑垃圾填成的小山。北边就是浑浊的滈河,建筑垃圾倒在河道里,但河边依然有垂钓之人。

  据工作人员介绍,此处建筑垃圾占地约10亩,垃圾高约10多米,顺着河床约10多米,眼下只能维持现状。

  在滈河仁家寨村段,因村子拆迁几十亩地上堆的全是垃圾,而距河边5米开外就被垃圾填埋了,沿河道约200米,工作人员担忧地说:“此处倾倒河里的建筑垃圾约4000立方米,估计需要400多辆卡车清运”。

  村子紧邻滈河边,生活垃圾直接倾倒滈河中,“这种问题沿河村子几乎都存在,数百年来,村民一直就这样,要想彻底改变确实很难,根深蒂固。”

  2013年开始,长安区改造提升小峪河,作为区重点项目王莽生态园的配套工程,去年7月改造工程主体验收完工,因现场施工人员的管控,去年进入河道的游客相对较少,河堤上摊点几乎没有。而今年这种局面出乎想象,暑期每天上千人赶往小峪,他们四五十人全部出动下河劝阻游客,也不起作用,“望人兴叹”。

  游人是否可以进入天然河道游泳,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但为了安全起见,管理站加大宣传力度,张贴横幅标语、禁止下河游泳,游客少时口头劝阻还能见效,但人流量多时几乎无法管理。

  “你想想,数百上千人一天的吃喝拉撒在河道或其附近,因配套垃圾筐、厕所等不到位,因此垃圾遍地都是。”该负责人说,进入暑期,每月两三次进河道捡垃圾一次,每次都在10多立方米的量。

  据不完全统计,仅沣峪口周末进山游玩的车辆就多达2万多辆,人数六七万,平时周内每天也在5000多辆。

  秦岭峪口环境卫生是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秦岭的“脸面”,华商报记者探访了几个客流量大的峪口,卫生情况都和石砭峪、小峪差不多。

  更为严重的是:肆意地乱建、乱开、乱排、乱砍,让秦岭伤痕累累,这不仅仅弄脏了秦岭的“脸面”,更是对秦岭“心肝肺”的伤害。

【作者: 】  【发表时间:2015/8/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