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跟随金春燮从汪清县城出发,向东南,经过一段便道进入汪复线,一路颠簸近50公里,来到了童长荣烈士陵园。这条路,金春燮10年来走了无数次。“当初到这里修建陵园,拖拉机、吊车、铲车,啥都坐过。铲车没减震啊,一路把我和几个上年纪同事的老骨头都快颠散了。”
蓝天绿树映照下,童长荣烈士陵园肃穆庄严。抚摸着童长荣烈士墓碑,金春燮感慨万千,这是他在汪清这块土地上为抗战英雄树立的第一座碑。
“不要把这些碑只看成是水泥和石头堆起来的建筑,它们都是有灵魂的,凝聚了抗日英烈的不朽精神。”为了让英烈的精神丰碑在人们心中巍然矗立,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教育后人,金春燮这位年近七旬的朝鲜族老党员、老干部,用10年时间,辛劳奔波,建起了77座抗日英烈纪念碑。
“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先烈留下的遗迹”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位于长白山东麓,山水相依,风景独好。10年间攀山路、穿密林,金春燮最珍爱的风景就是抗日英烈的纪念碑,就是抗日英烈留下的不朽精神财富。
金春燮1947年10月出生于黑龙江省海林县,1969年12月入伍,1973年9月入党,1974年3月退伍到汪清县工作,做过工人、教师,曾担任乡党委书记、县文化局局长、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2005年4月,任汪清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近年来,他获得“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吉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先进工作者”、“2013年度感动吉林人物”等荣誉。
“没想到汪清在东北的抗战中如此重要,没想到这里抗日英雄这么多,感到震惊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关工委的重要职责。到关工委上任伊始,金春燮就开始致力于研究汪清的抗战史。越来越多的积累和发现,激发了他的满怀豪情,他感到肩上是沉甸甸的责任。
“汪清县是抗战时期东满地区党的领导核心和指挥中心。”金春燮说到汪清县的抗战历史便滔滔不绝。上世纪30年代,中共东满特委领导吉林省东部地区军民,以和龙、延吉、珲春、汪清、安图为主要抗日根据地,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经过我和同事们调查论证,在抗战时期,汪清抗日军民与日寇进行了105次战斗,603名抗日将士献出宝贵生命。在汪清的土地上,留下了177处抗战遗址。抗战英烈中,最突出的就是童长荣烈士。”
童长荣是我党早期的优秀党员,曾先后担任中共上海沪中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天津市委书记、大连市委书记等职务。“九?一八”事变后,童长荣来到东满地区,担任中共东满特委书记,领导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武装斗争。1934 年春,在汪清县境内的一次反“讨伐”战斗中壮烈牺牲,年仅27 岁。1951年,童长荣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童长荣的名字列入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名录。
2005年4月,金春燮满怀敬意来到东光镇庙沟村抗战遗址,瞻仰童长荣墓地。“杂草覆盖的小土包,四周散落着三四十块拳头大的石头,仔细辨认才发现墓碑是一个仅有半米来高的小木牌。”金春燮不禁为几近消逝的英雄墓地凄然动容。
荒烟蔓草,早春犹寒。墓碑不立,英魂何依?
金春燮心绪难平:抗战将士在高山密林中辗转,冒严寒、踏积雪,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先烈留下的遗迹。
“一定要为抗战英烈、民族英雄建碑塑像。”金春燮下定决心。
“最大的困难是钱,最大的障碍是如何放下架子去筹钱。”金春燮对记者说,毕竟自己这么大岁数了,还曾经是县领导,真不知咋去求自己的晚辈。
“可是当你站在残损的烈士墓前,脑海中闪现出一个为了这块土地奉献生命的27岁的年轻身影,我这老头子还有什么架子放不下呢。”于是,跑机关、找企业,三千五千,一万两万,金春燮开始“化缘”。
金春燮为抗战英烈树碑的行动,得到汪清县委县政府、各级民政等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有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硬是把省吃俭用积攒的4万多元钱捐了出来。
在金春燮和汪清县关工委同事们的努力下,2010年10月重建了童长荣墓,2011年6月建成童长荣烈士陵园。2013年,汪清县政府投资200多万元,对童长荣烈士陵园进行扩建,修建了童长荣烈士纪念碑和童长荣纪念馆。
如今,童长荣烈士陵园成为吉林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省内外前来参观、接受教育的干部群众络绎不绝。
“要用认真和虔诚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今年春天,第77座英烈纪念碑在梁成龙烈士殉难地昂然树起。梁成龙时任东满特委委员、汪清县抗日游击大队大队长,牺牲时年仅30岁。
10年,77块纪念碑,让抗日英烈的业绩和精神得以刻石铭记,而金春燮立碑的艰辛与付出也为人们所敬佩。
“老崔、老刘,抗日游击大队密营那座碑得抓紧时间立起来,怕是无法按期竣工啊。资金本来就不多,找施工队还得花钱,咱们几个老骨头干吧。”那时,山里的温度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金春燮仍然惦记着进山。
汪清县关工委副主任崔锦哲忘不了与金春燮进山的经历“惊险时刻”。在山里干完活,他们就坐铲车返回。山路狭窄,一路颠簸,一边是山崖,一边是坠满碎石的山坡。由于铲车车体宽,轱辘也大,中途会车时,压塌了外侧的路基,险些翻下深沟。“真后怕啊,要是下去了,我们的老骨头就埋这里啦了”,崔锦哲回忆说。
在童长荣烈士陵园施工的关键时期,金春燮丙肝病发作,需要注射干扰素和休养。他却白天上工地,晚上让老伴给他打针。持续13个月,打了67针干扰素,瘦了20多斤,老金干活却一点儿没受“干扰”。
春天施工,“桃花水”冲塌了进山的小桥,金春燮带头挽起裤腿趟过哇凉的冰水;夏天,顶烈日穿密林,草爬子叮,马蜂踅,挑战着“这把年纪”的老金和他的同事们。
拿着“化缘”来的钱,金春燮精打细算,既当设计师,又做施工者,事事亲力亲为。从来没学过建筑,金春燮硬挺头皮干。
秋末冬初,山里已寒气袭人。金春燮带着关工委的老同志和附近村屯的农民,花了两天,费足了气力,才把童长荣烈士墓建好。第二天过去一看,墓塌了。
“立碑是个力气活儿,更是个技术活儿。受累不怕啥,可费半天劲,活却没干好,这着急上火啊。”金春燮请教设计院的专家才知道,冬天施工,水分大的砂石料会受冻膨胀,生生把墓给冻坍塌了。
“找旧报纸,凑成和实际雕塑一样大的平面图,最起码有个直观感受。底座上三个字多大啊,都是一点点比量好定下来的。生怕自己没有尺寸的概念,就用笨办法。”在童长荣的半身雕塑前,金春燮讲起当年的故事。
“无论是墓碑还是雕像,都是个细活,高了矮了大了小了都不行。选址、设计、备料、施工、刻字,大大小小的每道工序,都得细心严谨,这不仅关乎建筑物的美观结实,更是用我们的认真和虔诚表达对英雄的缅怀和敬意。”金春燮对记者说。
“每一位先烈的事迹都值得树碑铭记”
金春燮树立的77座纪念碑,有烈土碑、惨案碑、战斗碑、烈士殉难地碑,还有群体性的抗日壮士殉国纪念碑。
每座纪念碑后面,都是岁月风尘无法掩埋的珍贵生命和高尚灵魂。“在汪清牺牲的六百多位抗日烈士,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没有结过婚,都是热血青年。”金春燮说。
从县城的汪清北街出发,沿着村道,行驶近25公里,就到了小汪清抗日根据地。在这里,金春燮已经立了25座纪念碑。在东满抗日英烈纪念碑不远处,依次坐落着金锦女、姜春花的雕像。
65岁的徐金福是姜春花的小女儿。今年8月12日,她再次来母亲的雕像前祭拜,为母亲献上鲜花,表达一份深沉的思念。
“来之前连续几天都睡不好,老在想我妈妈的一生特特别是抗战期间经历的苦难。”眼泪横流的徐金福说,“几十年过去了,感谢还有人记着我妈妈,还能让我看到她的塑像。”
姜春花是一位从抗战艰苦岁月中走过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为了使躲藏在密林里的八十多名抗日军民不被日伪“讨伐队”发现,姜春花把哭闹的孩子紧紧捂在怀里。保护了群众,一岁半的孩子却窒息而死。金春夑了解到姜春花的事迹,深受感动,为她立碑并设计制作了雕像。
1933 年,金锦女一家六个亲人被侵华日军杀害。11岁的金锦女怀着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参加抗日。她曾机智地避开敌人设置的多重关卡和封锁线,顺利完成了为抗日组织递送秘密文件的任务。1934年初,金锦女不幸被日军抓住。面对糖果诱哄、严刑拷打,她痛骂敌人,没有透露游击队的下落,最后被日军活活打死。“姐姐牺牲76年了,人们还没有忘记她。”2010年,金家老少三代来到小汪清根据地祭拜,金锦女82岁的妹妹抱着姐姐的雕像失声痛哭。
在金春燮看来,有两座碑与众不同,一座是日本共产党员伊田助男的纪念碑,一座是55名苏联红军烈士纪念碑。
伊田助男是日本关东军间岛辎重队队员、日本共产党员。为了坚持正义,反对日本侵华战争,1933年3月末,伊田助男把装在汽车里的10万发子弹留给我抗日游击队并给我抗日游击队留下一封信,饮弹自尽。现在,每年都会有日本民众到伊田助男的牺牲地祭奠。
不能让无名烈士“无名”。1945年8月,苏联红军兵分两路,利刃一般插向日本关东军腹地。经过6天浴血奋战, 55名苏联红军牺牲,被汪清百姓集中埋葬在一个山坡上。由于苏联红军烈士没有留下名字,金春燮在墓碑上刻下金黄色的大字:“苏联红军无名烈士碑”。
“抗战不分你我,抗战没有国界。在这片土地上为抗战牺牲的每一位先烈的事迹都值得树碑铭记。在有生之年,我都要给他们立碑!”金春燮说,“碑立下了,这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历史就保住了。”
在童长荣烈士陵园,金春燮总会告诉大家,26米长的甬道、面积90.16平方米的陵园,象征汪清9016平方公里土地上的26万人民永远怀念抗日先烈。金春燮立下的碑、树起的雕像,其中每个数字都蕴含着寓意。“为革命先烈立碑不能随便,要体现出历史的厚重感,让后人铭记。”
“山山金达莱,村村烈士碑”,漫山遍野的金达莱展示抗日故地生命之蓬勃,庄严高耸的纪念碑铭记抗日英雄功业之不朽。(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