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第八届中国企业论坛在京举 ..
· 大国五年丨“中国绿”,绘 ..
· 人民领袖|这张交粮凭证 ..
· 千年瓷都”何以青春不老? ..
· 镜观中国丨英雄回家 ..
· 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 ..
· 新华视点丨努力完成全年经 ..
· 新华网视评|坚决打击汛情 ..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详细内容
陕西省委书记到习仲勋的蹲点地住了5天

陕西省委书记到习仲勋的蹲点地住了5天

原创: 秦羽 长安街知事 今天

 秦羽 长安街知事

5月23日至27日,陕西省委书记胡和平深入绥德县郝家桥村,吃住都在村民家中,进行蹲点调研。

75年前,习仲勋就曾在郝家桥村调研44天,并推广了该村发展生产的经验,使得绥德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


胡和平到农户家中走访

 

官方报道显示,为深入贯彻落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胡和平在这5天里每天爬山路、入农户、上地头,逐一走访了在村的全部171户农户,询问日子过得怎样、有什么困难。


他还走进村民创办的养猪场,3次爬到山上察看农田分布情况,向正在劳作的村民了解西瓜、红葱、玉米、黄豆等作物的情况。


在随后举行的座谈会上,胡和平强调,要扑下身子、沉到村子,全面了解三农情况,深入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努力找到破解难题的办法和路径。


作为蹲点调研地的郝家桥村,也是赫赫有名,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就是远近闻名的模范村。1943年3月至5月,习仲勋在此进行了为期44天的蹲点调研。故而,刚到绥德,胡和平就参观了村史馆和习仲勋旧居等革命旧址。


回到那段烽火岁月,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也是最艰难的时候。日军不断加强攻势,国民党反动派又加紧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发展生产成了边区军民唯一的出路。


绥德是延安的北大门,人口占了边区的三分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毛泽东亲自找习仲勋谈话,让他到绥德去工作。1943年2月中旬,30岁的习仲勋获任绥德地委书记兼绥德警备司令部政委。


郝家桥村所立纪念碑


提出深入调查研究的习仲勋重点考察了郝家桥村,吃住都在老乡家。原来,多年来,郝家桥村在村主任刘玉厚的带领下,通过精耕细作等办法,生产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习仲勋帮刘玉厚认真总结经验,并召开会议研究决定在全区推广。通过一系列措施,绥德地区基本做到了丰衣足食。除此之外,他还与刘玉厚、郝玉亮等农民朋友,结下了数十年的友谊。特别是刘玉厚,在习仲勋的关心和帮助下,成长为全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并参加了1949年的开国大典。


在绥德那段艰苦奋斗的日子里,习仲勋身体力行,制定了自己的生产节约计划:每天捻毛线1小时;一年内衣服被褥不要公家补充,冬天睡冷床,只烧炉子不烧炕,提早停火半个月;锻炼身体,争取不用公家医药费等等。


与习仲勋结婚刚一年的齐心,也到郝家桥担任乡政府文书兼文化教员,在这里工作了一年多。1948年春天,齐心再次被派到郝家桥工作。50多年后,2000年,齐心重返郝家桥看望乡亲,并捐资办学。


1947年,习仲勋与齐心在延安


2015年8月,习仲勋之子习远平在《陕西日报》刊文《先辈的战场:回忆父亲习仲勋在陕甘宁抗日根据地》,如是回忆母亲重返郝家桥的情形:


2000年,受我父亲之托,母亲带着我们姐弟几人重访陕甘宁革命老区,重访了当年在大生产运动远近闻名的绥德郝家桥村。这个村庄是我母亲当年工作过的地方,也是我父亲在大生产运动中树立的一个典型。


曾任绥德行署专员的杨和亭伯伯曾经回忆说,我父亲领导绥德大生产运动时,不仅层层动员,而且身体力行,有时一边找干部谈话,一边还亲自动手纺线。一个大老爷们坐在纺车前纺线,这情景在今天看来似乎有点滑稽,可在当年陕甘宁边区,人人参加大生产运动,大家都动手纺过线。


75年前,老一辈领导同志求真务实的调查研究,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更密切了党和群众的关系。今天,各级干部继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扑下身子、沉到基础,抓住破解基层脱贫、发展难题的“牛鼻子”,将为“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陕西日报》《湘潮》等


【作者: 】  【发表时间:2018/5/29】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