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2020-05-07 12:26:21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贵阳5月7日电 题:“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齐健、崔晓强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所居住的瑶山,是贵州历史上最穷的“三山”地区之一。这个有着苦难迁徙传统的直过民族,历史上,为躲避战乱,不断迁往深山;如今,向着美好生活,他们不断迁离深山。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群山环抱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菇类村懂蒙瑶寨及旅游公路(2019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9岁的何国强个头不高,2018年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来到荔波县城的兴旺社区。他家墙上相框贴着两张照片,一张是黑油毡布覆顶的小破木房;一张是崭新、绿化的电梯小区。他说:“现在房子比过去好1000倍,生活是过去不敢想象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拼版照片:左上图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何国强现在居住的荔波县兴旺社区(2019年11月7日摄);左下图为何国强搬迁前居住的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拉朝组旧居(翻拍照片);右上图为何国强与孩子们在新居里看电视(2019年11月6日摄);右下图为何国强在荔波县城的建筑工地务工(2019年11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易地搬迁到荔波县城兴旺社区的罗教金,在城郊蜜柚地里发展林下养鸡(2020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何国强家所经历的,是1949年以来瑶山有组织的第七次搬迁、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六次搬迁。跨越时空的“七迁”,浓缩了极贫地区脱贫攻坚的卓绝与成就。2020年3月,瑶山瑶族乡退出贫困乡,追上了全国的步伐。

  “七迁”,走出贫困笼罩的大山

  瑶山瑶族属白裤瑶支系,迁徙并栖居于荔波县南部的高寒山区。大山里缺田、缺水、缺粮,长期以来,他们生存方式原始,以刀耕火种兼狩猎为生,一地种上两三年,剥尽地力后又搬家开荒,又称“过山瑶”。

  1955年,部分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山下的拉片村。

  出生于1981年的何国强,因家贫小学辍学。入住小破木房之前,还在低矮茅草房里住了十几年。“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床,一家人挤在草窝和木板上睡。”

  他的经历,印证了荔波县志记载新华社记者1980年到瑶山公社调研时反映的情况:公社连续三年人均收入在40元以下,由于粮食不足,不少人长期吃芭蕉芋;全公社304户,只有14户是瓦房,其余都是茅草房;87%的人是文盲,没有一个大中专生……

  改革开放后瑶山乡第一任乡长谢家宝回忆,上级重视这里的贫困情况,乡里的公粮和电费被免了五年,瑶山小学学生“免教育费、免学杂费”。

  然而,土地稀缺、交通困难等问题,还是扼住了村民命运的咽喉。1996年,瑶山第二次搬迁,30户村民搬到玉屏街道水甫瑶寨。“搬下去,有房住,分土地。”

  1998年,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之后,70户村民从瑶山搬到土地较为丰富的水尧乡水瑶新村,经历第三次搬迁。

  此后,贵州在瑶山先后实施开发式扶贫和两次生态移民工程,第四批30户、第五批150户、第六批315户,从深山迁入拉片,住进了两层楼房。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9年11月5日拍摄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拉懂吉生态移民新村(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下图为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上世纪的茅草房民居(资料图片,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民政府供图)。新华社发

  进入精准扶贫期后,为了彻底改变贫困村民的生存环境,斩断“穷根”,2017年至2019年,瑶山迎来史上力度最大的搬迁。政府总投入6000余万元,安排居住在深山里的最后246户1045名瑶族同胞当中的206户住进县城的兴旺社区,40户安置在小七孔景区门口的梦柳小镇。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拼版照片:上图为荔波县水尧乡水瑶新村;下图为1998年从瑶山搬迁至水瑶新村时,移民最初的旧房遗址(2020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与过去相比,第七次搬迁具备鲜明特点:方式由部分搬迁变为整体搬迁;搬迁主要目的地,由山下的乡村变为县城,246户移民和其他乡镇移民,搬进了县城基础设施配套最完善的社区。

  出山,历经艰苦卓绝的探索

  酒壶,猎枪,鸟笼,是瑶族男人酷爱的“三件宝”。搬到县城快两年,何国强虽没有碰过“三件宝”,每天却精神焕发。当记者到访他家时,孩子们正安静认真地上网课。墙上贴着很多孩子获得的奖状。“我吃尽没文化的苦,现在梦想就是让孩子们读好书。”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拼版照片:上图为2019年11月5日拍摄的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新貌(新华社记者杨文斌摄);下图为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旧貌(资料图片,荔波县瑶山瑶族乡人民政府供图)。新华社发

  搬迁前,深山村民对外面世界心怀恐惧。“一开始做搬迁动员,有的寨子的人全躲起来关门不见。”派驻到兴旺社区做移民工作的瑶山乡干部何春柳回忆,工作队反复上门,耐心说明,争取他们理解。

  在兴旺社区,每个乡镇都要派一个干部跟踪服务移民,瑶山乡派了三个。对一些不识字的瑶山移民,教他们记楼栋房号的办法,“7像镰刀,11像筷子”;带他们“县城一日游”,熟悉超市、菜场、医院、学校、广场的位置。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懂蒙瑶寨的村民搬迁后,寨子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下来发展旅游,这是一位制作售卖瑶乡特色手工艺品的村民(2020年2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进城不久,何国强打消了顾虑。何春柳东奔西跑,不仅帮他联系去工地做工,还给他妻子黎美丽介绍了养老院的工作。“第一次带黎美丽去找工作,跟着我身后的她,紧紧抓着我的衣角不放。”何春柳说,她后来做护工跟人打交道多了,大方、自信了。

  目光明亮、风风火火的何春柳,是一位布依族青年女性。在移民眼中,她就像随时排忧解难的“110”。她打开微信里的“瑶山移民就业服务群”,告诉记者:“这个群有357人,从2月底以来一直发布招工信息,对受疫情影响的困难户,我们采取一户一个就业帮扶办法。”

  一代一代的基层干部接力,为“七迁”付出了汗水、辛苦乃至生命。搬到水瑶新村,一开始移民和周边的布依族村民有一些矛盾,县里抽调布依族干部覃红建任新村支书。开荒之初食物不够,覃红建开车拉自家的粮食发给村民;奉献19年,直到2018年8月因胃癌去世。

  就在覃红建去世那年年底,村民人均年收入达6545元,顺利脱贫摘帽。移民们以瑶族最高礼节为他敲响铜鼓,鼓声经久,回荡不息。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搬迁到玉屏街道水甫瑶寨,后来又二次搬迁到县城兴旺社区的何明芳,准备驾驶拖拉机运载农产品(2020年2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段羡菊 摄

  多次搬迁过程中的瑶山人,还接收到全国各地的真情爱心。王陆保是瑶山瑶族乡现任乡长,也是全乡第一个大学生。到今天瑶山已经有30多个大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资助我的是一位深圳的老师,叫陈朝萌,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名字。”他说。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9)“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0)“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记者辗转联系找到了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的陈老师。他至今保留着十多年前王陆保寄来的12封信。“物质上的帮扶解决了少年时的困难,精神上的鼓励温暖我一生。”王陆保心怀感激。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3)“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民族小学的孩子们在大课间活动中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奋斗,向着自力更生的方向

  沧桑“七迁”,书就了一部瑶乡人与贫困战斗的史诗。每一次迁徙的章节,都留下了他们艰辛奋斗的故事。

  水瑶新村的稻田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却无法满足对增收的向往。“有一天,覃书记对我说,光有粮食吃还是不够,必须外出打工,金山,你年轻,你带个头吧。”2004年,时任村委会副主任、32岁的谢金山踏上旅途。

  从广东到浙江,谢金山由搬运工、泥水工干起,四年后,在浙江义乌一家工厂上班,勤劳、正直的他获得了老板信任。“他说要是你们老家有像你这样肯干的人,都可以带过来。”谢金山欣喜若狂,一夜无眠。2008年,他带领40多个村民进厂。

  喝醉酒晚上在外躺一觉,这是过去在瑶山经常可见、当地名为“滚地龙”的陋习。如今,这种现象在搬迁进城后的兴旺社区几乎看不到了。“融入新社区,他们的生活习惯、精神风貌都在变。”何春柳说。进城的移民除了进厂、入店、到工地务工,有的还转包了城郊附近的农地开展种养。

  移民罗教金在承包的15亩蜜柚地里发展林下养鸡。“未来要靠自己奋斗,对城里生活,我的信心不断增强。”17岁的罗小心在荔波职中读酒店管理,搬迁进城的父母身体不好,他到县城酒店兼职,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补贴家用。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1)“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由搬迁村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为来宾跳猴鼓舞(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开枝散叶、走出去的瑶乡人在外面打拼,生生不息;而留在瑶乡、历次搬迁聚集移民最多的拉片村,发展方兴未艾。懂蒙瑶寨的村民集体搬迁后,寨子作为传统村落保护下来发展旅游,创造了不少就业、增收机会。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2)“七迁”出深山——贵州瑶乡之变浓缩极贫地区脱贫攻坚奋斗史

  在贵州省荔波县瑶山古寨景区,由搬迁村民组成的文艺表演队为来宾敬酒(2019年11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30岁的青年谢金成外出打工几年后,2018年回乡牵头开办了“瑶绣坊”农民专业合作社。虽遇到资金、销路、产品设计等问题,但倔强的他并不气馁。“创业的信心来源于我们的民族特色,穿着白裤瑶服装走在外面的街上,总有很高的回头率。”他觉得创业的价值还在于,“虽然我们走出深山,但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何春柳告诉记者,迁入县城过春节时,有的人仍然按照敬奉自然神力的传统在家门口放鸡毛、野草。“何国强对他们说,不是挂几棵草、几根鸡毛,生活就能发生改变。鬼神靠不住,靠得住的是我们的国家、是自己的双手。”

【作者: 】  【发表时间:2020/5/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