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手牵手,一起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手牵手,一起走
2020-08-05 14:33:03 来源: 新华网

 

  25.5万支工作队,290万名扶贫干部。在中国大地最边远、最苦寒的角落,他们付出了青春,洒下了热血。他们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

  2020年,中央对52个未摘帽的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行挂牌督战。这些贫困县和贫困村分布在西部7个省区的边远地区。深山、峡谷、沙漠、悬崖,自然条件艰苦,生存环境恶劣,千百年来从未摆脱贫困的桎梏。

  关键时刻,如何出战?

  新华网专访来自7个省区的7位驻村第一书记,讲奋斗故事。借高分遥感卫星和无人机的“天空之眼”,看山乡巨变。

 

 1

宁夏石山村:保护区旁的村庄,要生态也要脱贫

  石山村,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火石寨乡的一个小村子,地处黄土高原丘陵地带,紧邻火石寨丹霞地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是遥感卫星拍摄的石山村地图。2012年以来,石山村发生了明显变化,公路修进了村庄,联通了山里山外。

  2018年,王升来到石山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他说,这个村村民生计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季节性劳务为主。今年种了1000多亩大果榛子、1000亩经果林,希望通过发展经果林及林下药材种植,引领村民在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发展经济。同时利用旅游景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

  2014年,石山村的人均收入是5900多元,2019年已上升到8900多元。贫困人口从2014年的200户690多人,减少到8户33人。 

(扫二维码,看石山村的脱贫故事)

  驻村3年,让王升最难忘的是一件小事:有次入户掉了一双手套,一个礼拜后他再去入户,村民拿出手套说:“书记,你的手套,我给你洗干净了。”村民交还给王升的,不仅是手套,更是一份朴实、真诚的认可。 

 

2

四川"悬崖村”:从钢梯到楼梯,小康路越走越宽

  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列尔村因“悬崖村”而闻名。今年5月,阿土列尔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共344人,搬迁到了县城附近的新家,南坪社区是其中一个安置点。

  这是从遥感卫星上看到的阿土列尔村原址和新址,两地相距不过几十公里,生活条件却是天壤之别。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南坪社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也在不断完善。从遥感卫星上可以清晰看到南坪社区从2017年到2020年的变化。

  出生于1988年的帕查有格是阿土列尔村驻村第一书记。2015年,帕查有格刚到“悬崖村”时,出行还只能依赖17段架设在悬崖峭壁上、由藤条和木棍编成的“天梯”。

  成年人上山,手脚并用也需两三个小时。村里贫困人口的人均收入还不足2000元。 

  2017年,耗费120吨、近6000根钢管,建成了宽1.5米、2556级的钢梯。藤梯变钢梯,加上水电、宽带接通,陡峭的“天梯”、大凉山腹地的风光吸引了很多人,一时间,旅游成为“悬崖村”的重要产业。

  2019年,前来观光的游客量近10万人。村民们开办小卖部、接待食宿,有的年轻人还当起网络主播。售卖蜂蜜、青花椒、脐橙,获得收入近百万元。

  帕查有格说,下一步,阿土列尔村将通过农业结合旅游开发,实现稳定的增产增收。

(扫二维码,看阿土列尔村的脱贫故事)

 

 3

广西胜利村:脱贫攻坚胜利在望!

  春节前,村里的合作社分红,一次性向参与的贫困户发放分红款和工资36万元。贫困户把分红款高高举过头顶,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劳动得来的钱。看到这一幕,王晖感到无比欣慰。

(扫二维码,看胜利村的脱贫故事)

  王晖,70后,党龄17年。2018年3月起担任广西大化县胜利村驻村第一书记。

  胜利村地处石漠化山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属极度贫困村,全村瑶族人口占比90%以上,收入以农业和劳务输出为主。

  这几年,胜利村修建了59条共93公里的屯级道路,带动全村实施危房改造514户,建设家庭水柜617座,解决了住房和饮水安全保障问题。道路建设还促进产业发展,到目前为止,胜利村总共建设集中产业项目9个。2020年,胜利村还有333户1789人预计脱贫。

  王晖说,利用最后几个月时间补缺补漏,如期完成整村脱贫摘帽的任务,我们有绝对的信心!

 

 

4

贵州战马村:“老奶土鸡蛋”成为贫困农村老人的“养老蛋”

  2019年10月下旬,80后年轻人张冬冬由中央统战部选派到贵州省晴隆县茶马镇战马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扫二维码,看战马村的脱贫故事)

  战马村,海拔1200米。山高、坡陡、谷深、土薄,产业发展非常困难。

  村里老年人在家中饲养土鸡,土鸡蛋售卖十分不便,价格还很低廉。了解这些情况后,张冬冬提出建设“晴隆好物”平台的想法,通过“互联网+原产地直供”推动晴隆县农产品出村进城。不但要把东西卖出去,还要把它卖个好价钱,让“老奶土鸡蛋”成为贫困山区农村老人的“养老蛋”。

  战马村今年种植花椒2900亩、烤烟200亩、高粱1000亩,群众还种辣椒、薏仁米、小米等高效作物,养羊、养猪、养鸡。 

  张冬冬说,战马村将打造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观光农业、电商产业为一体的产业格局,向小康生活大步迈进。 

 

5

云南勐根村:冬倒置蔬菜从无到有助脱贫

  2017年的一天,胡红邀请中科院专家到勐根村做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技术培训。那天下着大雨。道路泥泞,车辆开不进村。村民自发地扛着锄头,三人一组五人一伙,把路上稀泥巴铲开,不平的地方填平。胡红说,当车辆顺利通过,他的眼睛湿了。 

  胡红,2015年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派驻云南澜沧县酒井哈尼族乡勐根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扫二维码,看勐根村的脱贫故事)

  刚到勐根村时,贫困户有353户1479人,人均收入2206元。接下来几年里,除了甘蔗、茶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勐根村的冬倒置蔬菜实现了从无到有。近200亩冬倒置蔬菜、300亩冬季玉米, 1556亩的冬季西瓜,云南人喜爱的辣椒从34亩扩大到157亩。

  到2019年年底,人均收入7407元,贫困户还有10户27人。胡红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能参与到脱贫攻坚战中,很荣幸也很自豪。

 

6

甘肃李牙村:群众的信任是脱贫的动力

  这是一张1978年9月的黄土高原遥感卫星图。沟壑纵横,山高谷深。甘肃省临夏州东乡县那勒寺镇李牙村就坐落在其中的一条山脊上。

  这是2020年2月李牙村所在地遥感卫星图。 

  临夏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70多岁的妥有素夫妇住在土房中,依靠8只羊和8亩山旱地勉强度日。驻村第一书记马学良和同事带老人到派出所进行了分户,纳入二类低保。在村公路沿线修建住房3间,通电通水,下一步,老人将被纳入政府兜底保障脱贫。

  马学良说,如果每天都能帮群众办一件或协调一件事,一年至少能办200多件事,就能为群众解决很多实际困难。这个小心愿,他会一直坚持下去。

 

(扫二维码,看李牙村的脱贫故事)

现在的李牙村,有标准化卫生室、有集体经济收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每户有收入渠道。通硬化社道、通广播、通自来水、通宽带、通动力电。但还有25户141人未脱贫。妥有素夫妇逢人就夸帮扶干部,马学良听了又自豪又欣慰,更加感受到村民们的信任。他说,为群众脱贫工作继续奋斗。加油!

 

7

新疆艾勒恰克村:从找矿会战到脱贫会战

  潘维良是60后,今年57岁,就快退休了。 36年前,他参加工作就投身找矿“会战”,踏遍天山南北,为国家寻找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如今,他临近退休,又义无反顾投身脱贫“会战”。扎根南疆农村,为村民寻找增收致富之路。

  总面积0.66平方千米的艾勒恰克村地处沙漠边缘,从遥感卫星上可以看出自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沙漠边缘地带发生的一些变化。沙退了,绿色多了,农村公路网织密起来。

  潘维良每天要在村里转好几圈。317户1433位村民,每个人的冷暖安危都牵动着他的心。作物种植、家禽养殖、庭院经济、产业发展,与村民收入相关的每一件事都是大事。道路硬化、教育发展、文化建设、素质提升,与村民幸福有关的所有问题都至关重要。

 

(扫二维码,看艾勒恰克村的脱贫故事)

  潘维良说,地质人身上最不缺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决心,那是被昆仑山磨练出的意志。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以手相佐,即为扶。

  扶一把老百姓,手牵手一起走。

 

 详细报道  

甘肃临夏李牙村 第一书记马学良:在奔小康的道路上 一个都不能少

新疆墨玉艾勒恰克村 第一书记潘维良:脱贫会战靠的是昆仑山磨练的意志

四川昭觉阿土列尔村 第一书记帕查有格:“悬崖村”脱贫的路越走越宽

贵州晴隆战马村 第一书记张冬冬:“战马加鞭”奔小康

广西大化胜利村 第一书记王晖:胜利村胜利在望

云南澜沧勐根村 第一书记胡红:村里来了位“暖心秘书”

宁夏西吉石山村 第一书记王升:脱贫路上有信心不拖后腿!

 

出品人:田舒斌

【作者: 】  【发表时间:2020/8/5】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