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2020-10-07 12:22:2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特约调研组

  马鞍山村位于内蒙古喀喇沁旗,是燕山山脉七老图山系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因村内有一座山峰形似马鞍子而得名。这里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也是多民族聚居区和生态脆弱区。村里人均耕地少,地力贫瘠,干旱缺水,“一把锄头二亩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曾经是近400户村民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1)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的山葡萄园。摄于2020年5月。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近年来,马鞍山村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强党建、整村貌、兴产业、促增收,走出了一条立足自身实际、不断增强发展能力的新路子。2015年,马鞍山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16人,贫困发生率10.4%,人均可支配收入仅4577元。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底,全村除2户3人因病致贫外,都摆脱了贫困,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54元。

  201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马鞍山村考察调研,同乡亲们畅谈脱贫攻坚,共话民族团结,给全村干部群众加油鼓劲。“阳光照耀马鞍山,好马更当配金鞍。”在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勤劳质朴的马鞍山村人像跨上骏马一样,驰骋在新时代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4)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民在葡萄园采摘山葡萄。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山葡萄做出大文章

  说起山葡萄,马鞍山村可有一番故事。

  过去,这里常年种植玉米、谷子、高粱,也尝试过种植烤烟,种山葡萄想都没有想过。2000年,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志通过外出考察,发现马鞍山村一带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病虫害少,特别适合山葡萄生长。于是,他先后引进双红、左优红等优质葡萄品种进行试种,结果不仅色泽好、糖分足,而且营养价值高,很快就带动本村、邻村的农户种植起来。高峰时期,本村及周边种植面积过万亩。种植户多了,种植面积扩大了,逐步实现了统一购苗、统一浇水、统一技术指导,也为降低生产成本和扩大市场规模创造了条件。

  山葡萄主要是给有关厂商作原料。怎么卖出好价钱,可让村民们犯了愁。2009年前后,受市场变化影响,山葡萄大量滞销,很多村民含着眼泪把葡萄树刨掉。面对这种情况,张国志和村干部们反复合计,下决心筹资办起了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和葡萄榨汁厂,以每斤高于市场0.5元的保护价敞开收购本地种植的山葡萄。如此一来,村民们不用再操心销售和储存的问题,而是由合作社代表全村与酒厂洽谈买卖,直接出售原酒。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乘势而上,不久便通过引进社会资本、进行企业改制,兴办了金马鞍葡萄酒业有限公司,自己发展成品酒酿制。

  有了自己的酿酒企业,村民的脑子更活了。如今,村里山葡萄酿制出来的红酒共20多个品种,高中低端都有。酿红酒剩下的葡萄皮和葡萄籽再次发酵后又制成白兰地,酒渣则做成饲料。在销售上,除传统渠道外,还依托电商平台将销路扩大到全国,村里有四五十人更是利用社交软件做起了微商,实现了“人人种,人人卖”。不仅如此,村里还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并在山下建起红酒庄园,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通过实行规模化、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三步棋”,马鞍山村把葡萄架上的“紫珠珠”变成了老百姓腰包中的“钱串串”。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5)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现在的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貌。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刘磊 摄

  塞外美景喜迎八方客

  马鞍山村旅游资源丰富。离村1公里之外,就是素有“塞外小黄山”美称的马鞍山国家森林公园。虽然背靠“宝山”,村民们却长期守着金饭碗吃穷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毁林开荒、过度放牧,马鞍山村一度水土流失严重。山上土黄色的“斑秃”随处可见,原本茂密的植被变得不堪入目。大雨一来,山洪就跟着下来,路断了、田毁了,牲畜也时常被冲走。回忆起这段往事,村民们说:“别说外来的人少了,就连本村人也都开始动了搬迁的念头。”

  村“两委”痛定思痛,响亮发出“要想生活变得富,转变观念大种树”的号召,实行“谁栽、谁有、谁受益”,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河滩大沟、荒坡野岭植树造林。几年下来,全村新增造林2000多亩,森林覆盖率显著提升,现已超过90%。不光山上恢复了往日郁郁葱葱的景象,山下沟沟坎坎也都填满了绿意,村里村外一片田园好风光。过去多年难得一见的野猪、狐狸、狍子、山鸡等野生动物多了起来,蕨菜、蘑菇、山白菜、哈拉海、苦嫩芽、榛子等山货更是漫山可见。

  随着自然生态的持续好转,马鞍山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八方来客。有的到山里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赏赏“塞外小黄山”的秀丽景致;有的冲着地道美味的农家菜肴,来村里改善改善伙食、尝尝鲜;有的全家休闲自驾游,走的时候还不忘带几瓶村里酿造的红酒,买几筐山货和土特产,回去馈赠亲朋好友。

  看着游客一天天多起来,几户村民率先办起了农家乐、农家院。从招待客人吃一顿到留下他们住一宿,服务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近到赤峰、通辽,远到北京、承德、唐山、葫芦岛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上了规模以后,村里便组建了农家旅游专业合作社,在农家乐、农家院的基础上,依托马鞍山景区生态景观,积极打造红酒庄园、汽车营地、射击体验场等项目。2019年,12户农家乐、农家院户均收入11万元。不仅他们尝到了甜头,贫困户也跟着“沾了光”,在农家乐打工,卖土鸡蛋、山野菜,每年都能挣不少钱。

  说起近几年村里生态环境改善和乡村旅游发展,村干部总结了3条经验:一是植树护山,像爱护眼睛一样保护赖以生存的家园;二是发展特色经济,让原生态和“山字号”成为迎客招财的亮丽名片;三是全体参与、人人共享,鼓励有胆子有见识的带头干,引导贫困群众跟着干。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3)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脱贫前的喀喇沁旗马鞍山村村道。摄于2015年7月。新华社发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调研行·图文互动)(2)又整新鞍马蹄轻——内蒙古喀喇沁旗马鞍山村脱贫调查

  喀喇沁旗马鞍山村硬化后的村道。摄于2016年6月。新华社发

  现代生活进山沟

  凡是到过马鞍山村的人,都为这里干净整洁的村貌、窗明几净的农舍、精神十足的村民、充满现代气息的生活而惊叹。这几年,为了让现代生活进山沟,村里在上级支持下,突出抓了提升村容村貌、试行垃圾分类、推进厕所革命3件事。

  在提升村容村貌方面,先是在各自然村修建水泥路,之后又为每家每户铺通水泥入户路,硬化街巷8.9公里,243盏太阳能路灯分列道路两侧,群众出行、游客进村都更加方便。累计改造危房118户,对32户贫困户、边缘户和低保户的住房进行了修缮,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还实施了院墙改造、花墙修建等工程,田园风情十分浓郁。

  在试行垃圾分类方面,按照有害垃圾、生活垃圾等制定了垃圾分类方法和公共卫生标准,将村庄卫生保洁纳入村规民约,分片分区、厘定责任。村里为此购买100个垃圾箱有序放在街角巷口,并配置小型垃圾清运车,由专人定时清运处理。为了让村民养成自觉主动爱护公共卫生的习惯,还特别实施了物质奖励办法,规定垃圾分类收集达一定数量的可凭积分到“爱心超市”免费兑换生活物品。如今,讲卫生、爱干净在马鞍山村蔚然成风。

  在推进厕所革命方面,采用“户承包、村集中、旗统一无害化处理”的模式,先从具备条件、积极性高的农户中选择53家,先期进行室内微生物降解和室外水旱两用两种类型的厕所改造。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村“两委”定期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到这些户家中参观。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户响应,主动要求参与厕所改造。从旱厕到水冲、从户外到室内、从蹲便到马桶,小小厕所的变化,带动了村民生活习惯和健康环境的新进步。

  马鞍山下幸福长

  在马鞍山村,村民们回忆起总书记考察时的亲切话语,都特别激动,对总书记的爱戴之情、对党的感恩之情和把总书记嘱托化为实际行动的坚定决心溢于言表。

  马鞍山村的探索和实践,得益于村里有一个带领大伙脱贫攻坚、勤劳致富的好班子。在乡亲们饱受贫穷之苦的日子里,是他们率先示范、大胆探索,为乡亲们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脱贫之路、发展之路。特别是在山葡萄大量滞销的艰难时刻,是他们四处奔波跑销售、找门路,让数千亩葡萄树避免了被刨掉的命运,护住了产业发展之根。也是在他们以身作则的带领下,马鞍山村邻里和睦、村风和谐,乡里乡亲相互帮衬,先富带后富,不落贫困户。如今,连过去村里一些公认的“懒汉”都变得勤快了,他们把自己穿着得干干净净,把家里拾掇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总书记实地考察之后,又有15名群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向组织表达了感党恩、跟党走、当先进、作贡献的决心意愿。

  马鞍山的绿色沁人心脾,马鞍山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全村人都坚信,在党的政策指引下,依靠自己的双手,他们的生活就像他们爱吃的苦嫩芽一样,在历经短暂苦涩后必将越来越甜。

【作者: 】  【发表时间:2020/10/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