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岁月见证,习近平这些话太重要了
岁月见证,习近平这些话太重要了
2021-02-16 20:01:04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记者 王子晖

  【学习进行时】《求是》杂志16日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是他2012年12月底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这次考察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八年过去了,脱贫攻坚已经取得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重大胜利,回头再读这篇讲话,令人十分感慨。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文章,为您解读。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2月16日出版的第4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标题下标注了时间,“2012年12月29日、30日”,将人们的思绪一下带回了八年前那个寒冬。

  2012年12月29日,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考察扶贫开发工作。

  往来奔波700多公里,走访两个贫困村,召开两场座谈会——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扶贫为主题的调研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习近平总书记的阜平之行拉开了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虽然“序幕还不是高潮”,但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从习近平总书记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到许多非常重要的“金句”。这八年,我们正是在这些话的指引下,沿着正确的方向苦干实干,终于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岁月见证,这些话太重要了。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当时,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已经实现,特别是一些东部地区已宣布实现全面小康,而在广大农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相当的差距。

  平均数会掩盖差距。在阜平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这个问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只有农村的全面小康,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都实现,才是成色十足的全面小康。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句话宣示的是党的宗旨,聚焦的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这一点,文章中有句非常朴素的话诠释得特别好——“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以人为本,把贫困群众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迈向小康社会、一起过上好日子作为脱贫攻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八年来始终目标不变、靶心不移。

  这八年,在一次次考察途中,习近平总书记都叮嘱,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这八年,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都告诫,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八年来,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八年来,贫困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八年来,脱贫攻坚的量化指标一天天完成,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也一步步提升。

  “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大家探讨脱贫思路时,就当地资源禀赋作了许多深入的分析,讲了这句“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平,固然是帮助群众出点子、想对策,但更重要的是把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信心传递给大家。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结束后,新华社记者在顾家台村采访了年仅17岁的顾文香。当时她正读高一,却已经萌生了退学的想法。家里太穷了,妈妈和哥哥都有重病,爸爸这么大年纪还要去种地。这个普通的农村女孩,最大的愿望就是赶快挣钱养家。是总书记的到来让她改变了想法。她对记者说,习总书记来看我们,就是想帮我们富起来。我还是不能退学,要好好学习,将来假如我能挣2000块钱,我就给家里1500。

  16日,记者又联系到了顾文香。谈起总书记八年前到顾家台村的细节,她还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自己坚持读完了高中,家里也脱贫了,住上了新房子。在村干部帮助下,爸爸也有了一份工作,不用再下地干活了。现在,一家人的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大家说,扶贫既要扶智,又要扶志,一个是智慧,一个是志气。八年来,他走过了许多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带去的改变贫穷命运的信心飞跃千山万水,成为全国上下的坚定信念。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翻开文章再读到这句话,确实让人感到,信心、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了这两样,就能够风雨无阻、高歌前行。

  一个民族之所以伟大,根本就在于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不退缩、不止步,百折不挠为自己的前途命运而奋斗。八年如一日地苦干实干,靠的就是这样的精气神。

  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已经消除,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也已经融入了我们民族的基因。

  “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文章中有一部分,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阜平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指导。一开头他就讲了这句话,强调“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

  习近平总书记讲得非常细、讲得具体。比如,阜平300多万亩山场该怎么利用,红色旅游资源如何开发,移民搬迁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些话概括起来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规划、找准突破口。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考察时提出“精准扶贫”,强调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二者显然一脉相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平考察时就已经给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精准扶贫”课。

  这堂“精准扶贫”课,八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不厌其烦地讲。有时为了让大家听得更明白,他会用形象的故事来类比,说50年代剿匪,派大兵团去效果不好,那就是“手榴弹炸跳蚤”,得派《林海雪原》里的小分队去。有时为了让大家严肃对待,他响鼓重锤,告诫地方,不要因为总书记去过了,就搞得和别处不一样了,搞成一个不可推广的盆景。

  就这样,八年来,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成了脱贫攻坚最重要的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在“精准扶贫”指引下,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这些举措,针针都绣在细处、实处。

  脱贫攻坚,精准是要义,成败在于精准。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做一切工作,必须有精准施策的科学态度和方法,也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内在追求。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

  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点谈了基层党支部建设的问题。这部分有近2000字,几乎占了整个篇幅的三分之一。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习近平总书记就此谈了四个问题。一是要原原本本把政策落实好,二是要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三是要扎扎实实把支部建设好,四是要切切实实把团结搞扎实。期望和重托溢于言表。

  后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召开了七个专题会议,几乎每一次都要突出强调基层问题。

  2016年,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贫困村致富带头人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2018年,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基层干部,重点是提高实际能力,要多采用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实战培训方式,培育懂扶贫、会帮扶、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能力。

  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加强脱贫攻坚干部培训,确保新选派的驻村干部和新上任的乡村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增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能力。

  ……

  到2020年初,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贫困地区基层组织得到加强,基层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特别是青年干部了解了基层,学会了做群众工作,在实践锻炼中快速成长。他们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用自己的辛苦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诠释了扶贫干部的担当和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十分感慨地表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展现出较强的战斗力,许多驻村工作队拉起来就是防“疫”队、战“疫”队,这同他们经受了这几年脱贫工作历练是分不开的。

  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这不仅体现在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层面,更体现在提升贫困地区治理能力层面、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层面。从这个角度看,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意义非常深远。

【作者: 】  【发表时间:2021/2/17】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