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习近平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 ..
· 全球瞭望丨阿曼媒体:美军 ..
· 人民观察 | 三个关键词 ..
· 金秋时节处处好“丰”景 ..
· 陕西渭南一公交女司机暴雨 ..
· 网信部门公开曝光第四批涉 ..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详细内容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鱼鸟共生、山青湖晏,青海向总书记“交卷”

任一林 甘海琼 蒋莹

2021年06月11日11:5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青海湖北,祁连山南,海北藏族自治州镶嵌其间。

青海湖畔,六七月份恰是最美时节,沙鸥翔集、裸鲤溯流。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考察调研。他首先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听取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情况介绍。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织就青海的生态画卷,是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叮咛。

2021年6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青海考察。这是8日下午,习近平在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仙女湾,了解青海省加强祁连山地区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鱼鸟”画卷——

一尾鱼的“生态循环之旅” 见证生物多样性维护成效

如何保护这尾“救命之鱼”?

湟鱼,又叫青海湖裸鲤,这一青海湖的特有鱼种是维系“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环节。

进入6月,气温回暖,迎来了青海湖湟鱼的洄游季。成千上万尾湟鱼从青海湖出发、逆流而上开启它们的“生态循环之旅”,形成了“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景象。

20世纪六十年代,面对饥荒,湟鱼作为“充饥粮”成为了青海人的“救命之鱼”。但大肆捕捞致使湟鱼资源量迅速下降,一度到了种群灭绝的最低临界线。2004年,它被《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物种。

湟鱼资源量的衰减,直接威胁到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态物种多样性。

封湖育鱼、人工增殖放流、修建洄游通道、汇聚科技力量——保护这尾“救命之鱼”,越来越多的生态保护举措开始实施。

青海湖1982年开始实施限捕禁渔,2011年开始的第五次封湖育鱼为期10年,直到2020年12月31日……如今,青海省又揭开了第六次青海湖封湖育鱼的大幕。

第五次封湖育鱼期间,青海省新建湟鱼救护中心工厂化恒温循环水苗种培育车间2座、在哈尔盖河、沙柳河、泉吉河修建溢流堰式过鱼通道7座……在多年努力下,湟鱼增加、鸟类繁盛,生态系统正趋向良性循环。

湟鱼洄游通道。姜峰摄

水鸟是青海湖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指示性物种,据2020年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显示,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水鸟种类由69种增加到95种,成为中国候鸟种群最为集中的栖息繁殖地。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习近平一以贯之的牵挂。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国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治理。加快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步伐,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家公园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提高社会参与和公众意识。”

“我之前去看了三江源、祁连山,这一次专门来看看青海湖。青海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分量很重。要把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好、生态资源保护好,把国家生态战略落实好、国家公园建设好。”此行青海,习近平如是说。

在仙女湾畔,习近平指出,青海湖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的成效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不断巩固拓展。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加快构建起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如今,湟鱼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达到原始蕴藏量的29.1%。在河道上空,盘旋着许多水鸟,成千上万的棕头鸣、渔鸥、鸬鹚翱翔穿梭于湖面,“鱼鸟”共生的美丽画卷,见证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

洄游的湟鱼与水鸟。高山摄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我国将主题设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进一步唤醒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当天,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青海省人民政府在青海西宁共同举办了2021年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距离西宁约180公里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分会场,当地开展了湟鱼增殖放流活动,广大干部群众、志愿者向沙柳河内放流了50万尾湟鱼。

今日的青海湖,水鸟记录不断刷新、湟鱼储量较快恢复,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青海湖生态平衡系统初步形成。

“山水”画卷——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 还青海湖山青水绿湖晏

怎样守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青海湖不仅是“水-鸟-鱼”共生的生态乐园,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

青海湖重要的水生态系统和水气循环过程,与祁连山冰川、森林、草原、湿地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一套生态系统,对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和西部地区生态平衡发挥着重要的天然屏障和调节功能。

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影响,青海湖出现湖泊萎缩、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

2021年3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的审议。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在青海调研考察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再访青海,习近平听取了祁连山和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等情况的介绍,实地“验收”青海生态这张山水答卷写得如何——

山林“绿”了——海湖流域沙化草地植被覆盖度逐年提升。

2005年起,青海有针对性地实施封育、禁牧、轮牧、人工种草和水环境治理等综合性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两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均将环湖地区作为重点,共完成还林28.62万亩,还草9.08万亩。

如今,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能力明显提升、湿地、草原、森林、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湖水“清”了——青海湖不断“长大”“长高”。近15年来,青海湖水位上升3.65米,水体面积增加344.31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积恢复至20世纪60年代水平。

青海湖畔。人民网 甘海琼摄

“十三五”期间,以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为契机,先后建成了共和县倒淌河镇、黑马河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改善了青海湖重点乡镇生活污水直排的突出问题。2010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地表水水质状况整体优良。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6月9日上午,习近平在听取青海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要加强雪山冰川、江源流域、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

今日的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守护好高原的山水草木。

“人文”画卷——

要“保值”也要“增值” 打造好“生态旅游大公园”

蓝天、白云、雪山、草原以及多彩的民族风情,青海湖这个中国最美湖泊、高原的“蓝宝石”处处彰显着生态之美,吸引着无数游人驻足。

环湖自驾游、骑行游、徒步游……有山有水、有鸟有鱼,依托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生态旅游这一新兴业态深受游者青睐。

面对发展迅速的旅游产业,如何做到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两条腿走路”——

昔日,旅游开发、游人活动在沙岛核心区留下道道痕迹,人为商业开发造成了生态破坏。

2017年8月29日起,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关停了位于青海湖北岸的沙岛景区,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对沙岛景区进行封闭整治。曾经景区内的栈道、公厕、观景平台等设施不见踪影,沙岛正逐渐变成“绿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海湖限制旅游经营活动改善生态环境反而吸引了众多游客。

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青海湖旅游人数达到54.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6623.83万元。6月以来,到青海湖游玩的游客人数每天在七千人以上。

为全面建设生态青海湖,努力促进青海湖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与国内600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逐年增长。

青海湖旅游控股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李国斌对记者说,我们在旅游开发的同时特别注意生态保护,以生态管护为主。通过生态展示、生态体验的方式,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2020年,青海省文化旅游企业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106万人,5.45万人通过参与生态旅游脱贫致富。

面对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如何建设好“生态旅游大公园”、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生态旅游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坚决整治生态领域突出问题,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2021年6月,游客在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游玩。新华社记者 吴刚 摄

此次在青海考察,习近平指出,要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

“总书记这一次专门来我们青海湖,更加坚定了我们建设青海湖国家公园的决心和信心!”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何玉邦说,青海湖的生物多样性、国家代表性、生态体系完整性、自然资源禀赋等多方面,都有能力建设好国家公园。

如今,三江源、祁连山(青海片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2021年5月初,《青海湖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也通过了国家级专家权威论证。今日的青海,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

(责编:任一林、邓志慧)
【作者: 】  【发表时间:2021/6/11】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