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人名,山有山名,水有水名,万物皆有名。
起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既是一种文化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正如被誉为甘陕两省人民的母亲河——渭河,古称渭水,别称禹河。
渭河是官名,禹河是乳名。
渭,何意?汉字,象形也罢,象声也罢,总要有些讲究的。但是这个“渭”字,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商务印书馆编纂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渭,渭河,水名,发源于甘肃,经陕西流入黄河”,并为解释其意。
民间传言,渭河其名来自于魏国开国皇帝曹丕。这位皇帝为了感恩渭河的养育之恩,以魏国号之谐音,将禹河改名为渭河。还有一种传言,唐朝宰相魏征治国有方,关心百姓疾苦,深受人民爱戴。玉皇大帝将其封拜为渭河龙王,象征宰相犹施恩惠,保护抚育百姓。为了纪念魏征,百姓取魏姓之谐音,故将禹河改叫渭河。
那么,渭河的乳名因何而来?来自于中华民族的“治水大英雄”——大禹。
大禹是我国历史上的五帝之一,姓姒,以母姓,父姓姬,名文命,也称夏禹,因“度九山、陂九泽、开九河、定九州”治水有功,又叫禹贡。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大禹导渭”这个故事,可能有人不甚了解。
话说上古尧帝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中华大地洪水泛滥,弥漫接天。滚滚洪水,淹没了房屋,淹没了庄稼。滔天巨浪,包围了山陵,淹没了高岗。可怜天下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尧帝命大禹的父亲鲧治水,九年未灭水患,随被流放羽山,后终老于此。
后来,舜帝执政,招募治水英雄,决心消除水患,还天下苍生安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荐大禹。
舜帝问:“其父在这方面栽了跟头,难道众位爱卿心中无疑虑吗?”
大臣们纷纷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强多了。禹为人谦逊,待人有礼,做事认真,非他莫属!”
于是,舜帝放心地将治水大任交给大禹,并派遣曾经杀死蚩尤的应龙作为他的助理,一起平治洪水。
一个不带有色眼镜看人的帝王,是多么的难得,更是臣子的幸运!于是,英明的舜帝成就了大器的大禹。
大禹无愧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父亲被舜帝处罚而嫉恨在心,而是欣然受命,接下了这一块“烫手的山芋”。并且,他暗下决心:“父亲因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沉重苦难,我一定努力、努力、再努力。”
治水须治源,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大禹带领着他的治水大军千里跋涉来到了黄河最大支流——渭水渭水源头鸟鼠同穴山。
大禹站在瓢泼的大雨中,只见鸟鼠同穴山绝壁千仞,高耸入云,林木茂密,禽兽出没,残害人民。山沟岔间,洪水尽漫,一片汪洋。
大禹心情异常沉重,苦百姓之苦,悲百姓之悲。
紧急关头,伯益挺身而出。这位精通鸟兽语言的“鸟兽奇人”好言相劝鸟兽迁往别处,不再伤害百姓。百姓欢天喜地,纷纷加入治水大军,跟着禹驾舟渡河、凿山开道,把渭河疏导向东流去。
大禹按照河伯送给他的治水地图画出治水路线,由应龙甩尾在前面开路,开出一条条山沟,使洪水流出。需要堵截的地方,便放上息壤,形成一座座山峰,于是便有了山有了川。
经过千辛万苦,渭源地区的洪水终于被大禹治理平息了。
洪水平息,大禹见鸟鼠同穴山坳有三眼清泉流出,就将此水定名为渭水,将三眼品字形的流泉作为渭水的发源。
为了纪念大禹的功绩,黎民百姓将这条河称为禹河。如今,在陕西关中和甘肃天水一带,人们习惯性地把渭河称作禹河。陇西地区民谣“出北门禹河滩,巴巴坟儿靠北山”更加证实了这个乳名在老百姓中的流传广度。
禹河,来自于神话故事。
但是,神话不是迷信,是世界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表达的是原始时代人类企图征服自然和支配自然的愿望。
就拿大禹来说,是真有其人还是神话传说?史学界是有很大争议的。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顾颉刚先生曾经考证大禹可能不是人——“禹或是夏代鼎上铸的一种动物”,并以《说文解字》加以论证——“禹,虫也”。直到2002年西周中后期青铜器——遂公盨[音:xǔ]现世的那一刻起,似乎才暂时有了结论。专家鉴定称,遂公盨铭文内容明确说出了大禹治水的存在。
但是,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这一点在史学界是形成共识,毫无争议的。
我们不是历史学家,至于大禹其人是真实否存在无须较真。我们需要的是大禹治水的精神力量!
从大禹的身上,让后人看到了他勇于担当的精神、科学务实的方法、艰苦奋斗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襟怀。
这不正是任何一个时代所需要、所传承的吗?
“大禹治水”和“大禹导渭”所衍生的“大禹理论”,还给了一个重要启示:只有“疏”和“导”,才是解决任何事情的根本。
渭水流域,神话传说,拨动着中华文明史的巨轮。伏羲女娲,轩辕炎帝,映射出古代文明的灿烂。叫渭河也好,还是禹河也罢,这一条古老的河流,在漫长的岁月里奔流不息,浩浩荡荡,不仅孕育了两岸的无数儿女,更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辉煌篇章。
置身渭河岸边,滔滔渭水之声,似乎是渭水流域那些王朝发出的荡气回肠的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