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正伤害他人致死的被告人已经被判刑的情况下,此前被错抓的河南农民张玉玺案只是“发回重审”了,但二十多年没再开庭,案子被挂起来了,张玉玺本人和律师四处奔走始终无果。
新京报针对此事作出深度报道。两天后,法官找到张玉玺,称已经组成了合议庭,准备开庭了。半年后,张玉玺被宣告无罪。
1
错案被“发回重审”,但21年没开庭
1992年7月3日,河南夏邑县张庄村村民张玉玺、张公社在麦场边发生争执,引发两方家族成员群殴,张公社父亲张超明被打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张超明被打昏迷时,张玉玺称自己不在跟前,但仍被公安机关羁押。1997年张玉玺因故意伤害他人致死一审被判11年,后商丘市中院发回重审。 案件发回重审前6天,真正打人的张胜利被抓获。2001年7月19日,夏邑县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张胜利有期徒刑13年。法院查明:张胜利持木棍猛击张超明头部、致其颅骨粉碎性骨折,经抢救无效死亡。 张胜利案宣判后,张玉玺被取保候审,但“发回重审”的案子没了下文,时间一去二十多年,“重审”仍未开庭。 张玉玺一直在海南打工,但时常想不通,凭什么自己只能不清不白活着。他只能每年回河南收麦时去找法院,但一直没有说法。 他也委托过多名律师,但还是没进展。直到他联系到一位北京律师。这位律师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疑罪从挂”案件,值得社会关注。2016年11月3日,澎湃新闻记者邵克采访了此事,作出报道《河南农民涉命案被关9年后真凶获刑又被“疑罪从挂”15年》。报道后网络媒体纷纷转载,但法院还是没动静。2018年7月7日,新京报记者赵朋乐又做出4428字的深度调查报道《真凶归案17年,“疑犯”候审21年仍未获清白》。7月9日,张玉玺说,法院通知他过去,称已组织了合议庭,准备开庭了。2018年8月13日、9月6日,法院开了两次庭前会议。2019年1月29日,案件正式开庭。合议庭评议后,当庭宣告张玉玺无罪。最后,张玉玺拿到了国家赔偿款121万元。
2
听说判无罪了,“觉得比得什么奖都值”

日前,“改变de力量”采访了连续9次报道张玉玺案的新京报记者赵朋乐,请她讲述了采访报道过程。
改变de力量:当时是怎么拿到这个线索的。 赵朋乐:我看到了2016年澎湃新闻的报道,我也是河南人,看到这个案子的时候,觉得我的老乡张玉玺非常冤枉,决定去实地调查。 改变de力量:采访过程中,哪些细节让你记忆深刻? 赵朋乐:这个案子我一直持续跟踪。张玉玺请到了北京的一位律师后,他的情况才开始有所改观。当时我们一起去法院,法院材料都不收,律师一急拍了桌子。 在非法证据排除方面,律师不大好取证。我当时采访时,张玉玺说被刑讯逼供时有个协警听到声音了,于是我就几经周折联系到了这个协警,当时他已经退休了,他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改变de力量:后来张玉玺被判无罪,你什么感受? 赵朋乐:我现在还记得,这个案子是2019年1月29日开庭并当庭宣判的。那天刚好是我们新京报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所以我没能去开庭现场。我听说,法院宣布无罪的时候张玉玺哭晕了,法警搀扶他到车上送回了家。 那天的表彰大会,我没有获奖。但那天我很开心,跟进这么久的案子,当事人终于被判无罪了,我觉得比得什么奖都值。
改变的力量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给每个领域带来巨变,包括传播。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型媒体平台以及围绕个人微信号的社群化信息传递,让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形成了更快、更锐的穿透力。
更加广泛有效的信息传播,对每个行业都在产生影响,比如法律相关。法治类新闻稿件通过新媒体手段传播,获得了可见的、几何级的传播力增长,从而对法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推动;越来越多的律所和法律人,通过新媒体手段获取了精准人群的关注,甚至已经做出了清晰的案源转化数据模型;一些企业在遇到突发事件时,通过新媒体立体手段成功化解了危机。
于是,我们开设了自媒体“改变的力量”。“改变”二字,有两重含义,既包括新型传播意义上的“变”,也是由此而生的泛法律领域上的“变”。我们关注的是这两重含义的叠加态。
但它绝不仅是个自媒体,更是个社群,每月将会举办各种线下聚会活动。它将成为两重叠加领域里的人们交流分享、共同进步的平台。
改变的力量,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