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丝路情韵》网, 网址:www.siluqingyun.com; www.siluqingyun.cn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丝路要闻    魅力西部    国外风情    丝路在线    丝路头条   多彩渭南    法制之窗    反腐打黑    丝路论坛    军事瞭望    公益慈善    秦声秦韵    东盟在线
光影华山    今日华山    人文华山    山水华阴     驴友在线    文化在线    红树林影视   财富人生    企业家风彩    景点推介    旅游世界    军旅在线    杏林风景    农业科技
西部公安    西部检察    西部法院    资源与环保   历史名胜    历史典故    传奇故事    历史名人    艺术精品    社会万象    旅游文化    传统工艺    奇石根雕   民间艺术
华阴政法      摄影家      风光摄影      人物摄影     书画长廊    名人书画      综艺在线      小说       散文       诗歌       剧本      杂文随笔      纪实文学    生活百科
 
   □ 丝路在线
· 第四届消博会丨创新消费融 ..
· 青瓦土墙 溪水潺潺(走 ..
· 新年好消息!房贷利率又降 ..
· 中央军委举行晋升上将军衔 ..
· 油价6连降 ..
· 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20 ..
· 2023海内外河南商会会 ..
· 中德职业教育发展交流会在 ..
· 十年春华秋实 五维 ..
· 省妇女健康促进会举行第四 ..
杏林风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杏林风景
中药:数千年中华智慧结晶

中药:数千年中华智慧结晶

来源:北京日报2020-03-13 10:11

  作者:薛生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中医药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药,是中国医药学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回顾我国中药发展史,中药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起发展成长,为中国人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神农被誉为中国的医药始祖

  说起中药,肯定少不了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西汉《淮南子》书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察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可用的食物,但中国一向有药食同源的思想,很自然地,在神农尝百草的过程中,一定也会发现百草的药用价值。于是后来的人们直接把这个传说推演为: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因而神农又被誉为中国的医药始祖。

  传说在后来又有了进一步的演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这是他不能忍受的,于是有了由一头形似狮子的神兽代尝的传说。据说这头神兽全身透明,五脏六腑、经络骨节清晰可见。神农将采集到的草药喂给神兽,观察药性在它体内如何运行,在哪个脏腑发挥作用,并把它记录下来成书传世。神兽为民寻找药物而献身的精神,受到药业崇敬,于是将它制成雕像予以供奉。

  除了神农以外,还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认为伊尹是中药汤剂的发明人。据说商王汤的奴隶厨师伊尹,十分擅长煮汤,他把煮汤的经验用于煎煮药物,从而发明了中药汤剂。与神农不同,伊尹是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甲骨文中多次记载,殷商王室为伊尹祭祀。根据现代史学工作者的研究,伊尹是夏末商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根据现代文字学家、史学家们的研究,商代的甲骨文中没有“医”字、“药”字,治病主要靠祈求鬼神的巫术。因此在伊尹时代,是否已有成熟的中药汤剂发明,还有待证实。

  “药”字最早出现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西周初期的《周易·无妄卦第二十九》中,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的告诫。西周时期的《诗经·大雅》中也出现了“不可救药”的诗句。这些史籍材料证明,“药”在当时的人民生活中,已经是常见的元素了。在《周礼》中,则记载了当时的西周王室中,已经有了一个人数达52人的王室医药院。

  《山海经》大约成书于战国初至西汉初的300年间,主要反映春秋时代的地理、物产、神话,也是最早记载了大量药物的书籍。据统计,书中记载了124种药物,其中动物药66种,植物药51种,矿物药2种,水类药1种,土类药1种,未详者3种。各药有简单的性状、产地、疗效记载。用药方法有服、食、佩戴、坐卧、洗浴和涂抹。

  《论语》中也有关于药的记载:孔子的学生季康子向他献药,孔子说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吃。这一方面说明,药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药性还不稳定。《礼记·曲礼》篇中也讲到:“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说明当时的医药还很不成熟。

  《庄子·逍遥游》中则记载了春秋末期一种著名的药物——“不龟手”药。文章中讲到,宋国有个善于制造防治手冻裂药(不龟手)的人,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一个外来客人听说后,请求用百金的高价买下他的处方和制法。这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只得到数金的小钱,今天把处方和制法卖出去,可得到百金的大钱,请大家同意卖了吧。客人得到这个药方后献给吴王,在吴军与越人的水战中,此药发挥了作用,于是吴王对献方的客人进行了划地封赏。

  战国时期出现最早的医药学著作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五十二病方》,这是中国第一部医方书。该书被认为写成于战国时期,记载了治疗52种病症的283个医方,使用了247种药物。医方多是简单的复方,有剂型规定,药物有剂量和炮制要求,是战国时期临床医学的经验总结,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药业水平。但是,《五十二病方》中也夹有许多巫术,医、巫并重十分明显。

  被认为多半写成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医学理论经典著作。它是在引入战国朴素唯物辩证法阴阳五行学说后,对战国医学知识的总结,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主要总结中医学的生理、病因、病理、诊断及治疗原则。《灵枢》专论用针灸治疗疾病的原理和方法。《黄帝内经》主要讲中医学基础理论,只记载了13个处方,涉及25种药物。

  李悝是魏国魏文侯时的国相,率先在各国中变法。他主持制定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其中专门制定了有关医药方面的法律条文。其中一条规定的意思是这样的:

  凡医生为人配制药物、开药方、施针刺,因违背处方要求或医药技术的基本原则而出错误,致人死亡者,判2年半徒刑。因疏忽而出以上错误,致人死亡者,以故意杀人论处;虽未造成人死亡,也要罚打60棒。就是卖药出现以上错误,致人死亡者,亦按此治罪。

  这大约是关于医疗事故最早的法律规定了。

  在秦始皇的时代,药的使用是非常普遍的,以至于他十分渴望获得这样一种药——吃了以后能长生不死。为了获得这样的药,他一方面在宫中令方士炼丹,一方面派人到外面寻求仙人仙药。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即位第三年,他巡行至东方齐国故地(今山东东北部沿海)时,齐国方士徐福上书说: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上有仙人仙药,派童男童女可求。秦始皇大喜,遣徐福出海求之。但数年毫无音信。9年后,公元前210年,徐福在琅邪再遇见东巡的秦始皇,谎称前次出海已看见仙山,因遇大鱼阻挠而未至,求派射手同去。后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大量农具、种子和工匠出海,却再也没有了下落。

  《神农本草经》奠定本草学基础

  1972年,甘肃武威旱滩汉墓中,发掘出木质简牍《治百病方》,又称《武威药方》,为东汉早期墓葬品,反映西汉至东汉初期的医药实践。所治之病,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等,记有病名、症状、处方、剂量、炮制、剂型、用法、服药禁忌等内容。全书用药100余种,几乎全是后来的常用药物,比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用药成熟了很多。

  药物学体系的初步建立,以《神农本草经》问世为标志。《神农本草经》出于多人之手,成于东汉前期或中期,是中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总结汉代以前药学经验基础上,创立了中药药性理论和涉及采制、炮制、治则、配伍、组方、制剂、毒性药用量、服药时间的临床药学八原则,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为后世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临床医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则以《伤寒杂病论》问世为标志。该书由医家张仲景于东汉末期写成,是他在博采众方、勤求古训、大量临床实践基础上,治疗流行病、常见病的经验总结。

  汉代的零售药业,向正规化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最有名的卖药人,是汝南郡(今河南平舆北)的壶翁。《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汝南郡“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壶”即葫芦。“肆”是出售同类商品排成的行列,可见卖药的同业人不少。汝南郡是当时全国人口最多的大郡,超过230万,药业较为兴旺。这位不知姓名的卖药老翁,将一个装药的葫芦高悬在摊前作为招牌,十分引人注目。后来,“悬壶”成了卖药的标志和行医的代名词。

  晋代药业有较大发展。战乱与疾病流行,人们迫切希望得了病以后,能够得到现成的药品即时治疗,于是出现了“成剂药”的专用名称。首先记载“成剂药”是著名医药学家葛洪。他在《肘后备急方·卷八》中说:“众药并成剂药,自常和合,贮此之备,最先于衣食耳。”

  南北朝以前,药铺、药摊由医生兼营,医药结合为一体。到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只看病不卖药或只卖药不看病的情况,行医与卖药开始有了分工。

  中药三大类商品,药材、饮片、成药,战国秦汉即有出现。但经营规模小,多为医生看病时给药,没有各自的专用名称,彼此之间的界线也不很清晰。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三者的界线逐渐清晰起来。

  中唐时期有了定期药市

  唐代国内药材产地扩大,品种增加,外来药物也日益增多,药材市场变得十分复杂,原来的本草书已不适用。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朝廷命苏敬等23名医官、儒臣“普颁天下,营求药物”,重新编修,取名《新修本草》,简称《唐本草》,载药844种。

  各地优质药材增加,使全国市场进一步扩大。药商们虽有较大的选择余地,但也增加了采购的困难。他们希望有一个统一时间,统一市场,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易各地药材,提高经营效益。中唐时期,四川梓州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定期药市。唐末,定期药市传到成都。五代至两宋,成都药市已有较大规模。

  长安在盛唐时人口达到100万,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城里有东、西两大市场。大小药肆和流动卖药人都集中在两市的药市区,称为“卖药坊”。西市最有名的药商要算宋清。宋清经营的药品质量好,职业道德高尚,对那些没带钱来求药的人,他也都给予好药,留下的欠据多得堆积如山,从未前去索要欠款。到了年终,估计不能偿还欠款的,宋清就将欠据烧毁,事后不再说欠款的事。宋清的事迹和品行受到大文学家柳宗元的高度赞扬,还专门为他写了《宋清传》。

  唐代在广州生产出一种煎煮药物的优良用器,名为土锅镬。任过广州司马的刘恂,在他的地理著作《岭表录异》中记载:广州陶家作土锅镬,烧熟以土油之,其洁净超过铁器,尤宜煮药。这种煎药的土锅镬,煮药不干扰药性,价廉物美,很快推广到整个岭南地区。

  北宋都城开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大城市,极盛时人口超过150万。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记载,宋徽宗政宣年间(1111年-1125年),开封有名号的药铺就有23家,还一一记下了这些药铺的名号,如李生菜小儿药铺、仇防御药铺、丑婆婆药铺、孙殿承药铺、宋家生药铺等等。除了这些有名号的药铺外,还有很多摆摊、走街串巷卖药的。比如大众娱乐场所“瓦子”中就有很多卖药的。有个叫张涣的江湖医生,卖药来到都下,恰遇宋徽宗太子发癫痫病,名医诊治未效,召张涣入宫治愈,张涣因此得了官,后来官至翰林医正。

  南宋都城临安,盛时人口已过120万。药业经营分工更细,兴盛超过开封。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三铺席》记载,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年-1252年)有名号的药铺有18家,其中有五间楼前张家生药铺、修义坊三不欺药铺等等。据说有一次宋孝宗患痢疾,宫内众医治而不效,太上皇赵构十分忧虑,一日带随从巡市,遇见一小药铺,店主严姓,遣随从问能否治愈。严店主回答说,这个我拿手。遂引入宫。严氏用新采藕节研细,用热酒调服,数服而愈。赵构大喜,赐以捣药金杵臼,并授荣誉性的防御使之官。世人称呼“金杵臼,严防御”。

  南宋时期,随着经济繁荣人口增长,药店前店后坊的生产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社会要求。于是临安的民间药商率先于全国开办了“生药饮片”“熟药丸散”作坊,专门从事饮片、成药生产。这是中国最早的民营饮片、成药实业。

  明清迎来成药生产大发展

  北京明初人口不过数万,嘉靖时(1522年-1566年)已增至百万。加上皇宫消费,北京已形成巨大的消费市场。各地药材源源不断运进北京,药业兴旺。后又建立了行业组织药行商会,药业成为15个大的行业之一。著名的大药铺,有永乐年间的鹤年堂、万全堂,万历年间的永安堂、王回回膏药铺、马思远药锭。在频繁举行的各种庙会中,也有药商参与交易。在傍晚和黎明前交易的小市,亦有小贩地摊售药。

  在中国医学史上,明代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医药学巨著。李时珍(1518年-1593年) 14岁考中秀才,17岁、20岁和23岁时,三次赴武昌参加乡试,但均未考中。从此之后,他放弃再考科举而决心跟父亲学医。由于他刻苦钻研医理,在短短几年之中便获得了声誉,被荐举到北京“太医院”任“院判”。但是,他对此并不感兴趣,任职一年多便托病辞归。李时珍在行医过程中,发现以往的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重复或遗漏,决心重新编著一部新的本草专书,从34岁起开始着手进行这项工作。经过27年辛勤努力,至万历六年(1578年)60岁时,终于编著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本草纲目》全书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五百余种,附有药图一千余幅,药方一万一千余个,是我国药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大力发展成药生产,是明代药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成药的场地制剂室,当时称为药室。明代人屠隆对此曾有描述:药室的选址要安静,远离生活区,不用时关门上锁,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各种设备和制药工具共20种。其中粉碎工具5种:石磨、铁碾、乳钵、斫筒、桩臼,适用于不同性质的药材粉碎。大、中、小3种不同孔径的药筛,可以获取不同细度的粉末。煎煮药物使用铜锅,以丸、散剂为主。

  清代北京的人口已超过100万,南北药材源源不断运进北京,城内药铺、药行林立。著名的药铺,首推康熙八年(1669年)开业的同仁堂,此后有万锦堂、同春堂、玉和堂、仁一堂、包太和、千芝堂、一小堂等陆续开业。它们经营饮片,更重成药开发,使北京成为中国北方成药生产的主要基地。尤其是同仁堂成药闻名全国,在外地也设分店拓展业务。而明代留下来的西鹤年堂,则以汤剂饮片和养生药剂闻名京城。

  近代以来,随着西医西药传入中国,中医中药在与之竞争中,也吸收了很多有益的养分,获得了新的更大发展,而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本文写作参考唐廷猷著《中国药业史》、傅维康主编《中药学史》等,特此致谢)

【作者: 】  【发表时间:2020/3/13】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和谐陕西网 铜川慈善协会 渭南文物旅游网 环球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国际日报 中国检察网 中国法院网
人民日报 新华网 央视网 中国公安 中国文物信息网 太华索道 陕西 西部法制报


网站备案:陕ICP备14008634号-1       投稿信箱:2569427969@qq.com 

地址:中国·咸阳        电话:131-5212-8066       传真:029-33765110

您是第 位客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刊内容未经本网站及作者本人许可,不得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等,违者本网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本网站所用文字图片均来自作者投稿和公共网站,凡图文未署名者均为原始状况,但作者发现后可告知认领,我们仍会及时署名或依照作者本人意愿处理,如未及时联系本站,本网站不承担任何责任。